
昔日“油茅”,风光不再!
近日,金龙鱼公布2024年年度财报,公司营业收入2388.66亿元,同比下降5.03%,归母净利润仅为25.02亿,同比下降12.14%。
金龙鱼曾是与茅台比肩的粮油巨头,如今却交出一份不好看的成绩单,着实令人唏嘘。

但这已经不是金龙鱼首次出现业绩亏损。自2020年上市以来,金龙鱼就陷入长达三年的净利润下滑。
再加上几个月前的“油罐车”负面舆论,金龙鱼一直未翻身,市值从巅峰期到现在,已经蒸发了6000亿。
金龙鱼的上市到底是一场估值泡沫,还是一场“资本运作”?

其实金龙鱼,并不是国货,背后的创始人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这位福建籍马来西亚的华裔,以中华文化为根,成就了一段跨国的商业传奇。
在商界,有很多关于郭鹤年的标签:“亚洲糖王”“香格里拉之父”“马来西亚首富”以及“爱国华人”。
他的商业版图像一幅精心编织的巨网,从甜蜜的糖业起步,到遍布各地的酒店网络,再到如今执掌民生的粮油帝国,精准拿捏了民生需求的三大命脉。
在郭鹤年庞大的商业帝国里,旗下的金龙鱼品牌只是他众多项目里的一个投资。
20世纪80年代末,郭鹤年委派侄子郭孔丰到中国考察市场,了解到国人在使用二级散装的食用油,质量差,对身体又有伤害。
1990年,郭孔丰敏锐捕捉到中国市场机遇,在郭鹤年的支持下投资设立油脂生产企业,这成为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的前身。

次年,金龙鱼小包装问世,凭借精炼工艺和健康定位迅速赢得内地消费者青睐,由此开启中国食油市场的新篇章。
顺利进入国内市场后,金龙鱼不遗余力地进行市场推广。
电视广告无处不在,代言人阵容涵盖各领域的顶流,如演员黄渤、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歌手张靓颖都曾是金龙鱼的“座上宾”。
与此同时,金龙鱼还多次“牵手”奥运会,成为奥运会食用油的独家供应商,登上全球的大舞台。
然而,金龙鱼的商业布局并未止步,近年来不仅持续强化品牌营销,还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
凭借亲民的价格优势,金龙鱼以薄利多销的策略快速打开市场,通过渠道扩张迅速崛起,最终成为消费者首选的国民食用油品牌。

除此之外,金龙鱼又相继拓展大米、面粉和杂粮领域,凭借品牌知名度打通粮油一体的产业链。
截至2023年底,金龙鱼旗下共有83家工厂通过AIB审核,销售渠道突破8722家,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企业。
2020年10月,金龙鱼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格为25.7元/股。
金龙鱼上市后估值快速攀升,股价半年内暴涨467%,公司市值巅峰期高达7800多亿,被外界称为“油茅”。
然而,谁也没想到,“油茅”金龙鱼会因“油罐车”事件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

2024年7月,有博主爆料运送煤制油的油罐车在卸货未清洗的情况下混装食用油,而且该涉事车辆曾到访过金龙鱼武汉及陕西的工厂。
消息一出,有关金龙鱼多个热词被顶上了热搜,引起广大消费者对食用油的担忧。
金龙鱼相关负责人随即出面澄清这个事情,称自家运输车辆都是经过严格的装载、油罐清洗和检查等工序才能运输食用油。

然而,面对持续升级的舆论风波,金龙鱼的回应并未平息公众的质疑。
社交平台上,“欺诈消费者,抵制金龙鱼”等声浪此起彼伏,品牌信誉遭遇严峻的挑战。
这场舆论风暴将金龙鱼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漩涡,股价下跌4.66%,较历史高点蒸发6000亿市值,多年积累的品牌声誉遭受重创。
其实,这并不是金龙鱼第一次陷入舆论争议。
2024年3月知名打假人王海曝光金龙鱼大米造假,称其用中科发5号冒充稻花香二号,两者价格相差一半,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2020年上市前夕,金龙鱼被曝其进口食用油中含有未标识的转基因成分,这一行为涉嫌违反国家食品安全标签法规;
还有2002年金龙鱼推出二代调和油,打着“黄金比例1:1:1”的旗号,宣传自己的食用油是最符合中国人营养需求的。
可实际上,金龙鱼二代调和油中三种脂肪酸的比例大概是0.27:1:1,跟广告宣传大有出入。
因此,金龙鱼遭到同行的质疑和投诉,最终被中国粮油学会发声明斥责,暂时下架其在央视、北京台投放的广告。

作为粮油行业的领军者,金龙鱼本应在首次舆情爆发时就及时纠偏。
遗憾的是,在资本光环的笼罩下,这个以“健康粮油”为初心的国民品牌,似乎逐渐迷失了方向。
也最终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促使品牌价值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之后,金龙鱼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并调整战略布局想扭转当前困境。
2024年12月,金龙鱼发公告称斥资55.69亿元入股鲁花集团,拿下26.64%的股权。
这一举动在食用油市场引起不小的争议。
从市场规模来看,金龙鱼39%、中粮15.3%和鲁花6.7%,三大巨头合计占据国内食用油市场超60%的份额。
这次入股使金龙鱼的市场份额直接提升至45%以上,增强其市场的主导地位。

从合作角度来看,鲁花在北方市场拥有花生油品类与原料基地的优势,恰好弥补了金龙鱼在细分品类和区域覆盖上的不足;
而金龙鱼的全国渠道网络与全品类布局,则为鲁花拓展南方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双方形成互利共赢的模式。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两大巨头联手,将加速食用油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形成,但也有人认为,金龙鱼试图通过持股鲁花扭转盈利下滑的趋势。
一直以来,金龙鱼赚的都是薄利多销的“辛苦钱”,因此在食用油领域市占率遥遥领先。
但金龙鱼产品的原材料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对上游原材料缺乏议价能力,净利润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反观鲁花依托其国内自建原料基地的优势,在采购环节掌握了更强的议价主动权。
所以,金龙鱼与鲁花“牵手”,有望实现产品转型和盈利增长。

此外,金龙鱼还把资源投向餐饮及工业渠道。这类业务虽能获得规模效益和稳定利润,但是要面临长达90—120天的账期压力(较零售渠道延长3倍)。
因此,金龙鱼拓展此类业务,短时间内只会加剧业绩的下滑。
除此之外,中央厨房也是金龙鱼重点关注的项目。
中央厨房主打团餐、预制菜及半成品加工,目前金龙鱼已经在全国布局了25家央厨工厂,杭州、周口、重庆等项目已经投产。
虽然中央厨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从实际投产情况来看,当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产能波动:
部分城市在消费旺季接近满负荷运转,而淡季产能利用率则显著下滑,暴露出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目前,金龙鱼的渠道调整尚未见效,能否扭亏为盈仍取决于市场环境。
从资本宠儿到被资本反噬,金龙鱼的困境折射出传统食品企业在舆论场中的脆弱。
企业长青的根基在于信誉,其次才是战略布局。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市场。”
希望金龙鱼能痛定思痛,在品牌信誉重建与战略转型中走出一条新路,避免重蹈覆辙。
-END-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财说| 市值蒸发6000亿, 金龙鱼能否靠三大策略突破重围?》
新浪财经:《净利连跌4年,市值缩水6000亿,金龙鱼还能翻身吗?》
红星新闻:《原材料价格回落后,金龙鱼2024年营利双降》
作者:卓卓
编辑:柳叶叨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