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月期间,我国农业部开启当年第一次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98%。随后,市监总局也发布了上半年食品类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算是一个食品相当安全的国家。然而,事实却是这些食品送到国外就不合格了,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赖度并不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市监局还是农业局等政府机关,其所公布的都是抽检数据。换句话来说,在提交上来食品其检测结果都保持高合格率。这很正常,毕竟提交食品并不是中国市面上的所有食品。
通过这样的“文字游戏”,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那些应检未检的食品,很大一部分属于不合格产品。特别是小作坊中,其卫生环境、添加剂的使用等多个方面都是不合格的。
可想而知,这些小作坊如果真的拿去送检,他们中大多数绝对一抓一个准。但现实中,他们不仅没有送检,反而走了出口线。而到了国外,人家可不管你是不是应检未检,一查全都不合格了。
另外,国外对于食品安全管理,有自己的一套法律和标准。
例如,有些添加剂我国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要注意量;但有些国家选择的是一棍子打死,通通不许加,否则就是不合格。这样的标准化的差异,导致了很多食品在中国是合理的,在国外就会被判别为不合格。
所以说,中国食品在国内合格率贴近百分之百,而出国就歇了菜。而两方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算是老生常谈了,但为何屡禁不止呢?
需要承认的是,我们这两年对于食品安全可以说是抓得非常严了。例如,推出《食品安全法》,做到了有法可依;各个执法部门也是各种专项行动,联合行动等,出重拳打击不法商家;对抽检、常态化检查等环节,进一步细化,尽可能避免程序化的疏漏…
这些行动却实说明,政府方面的决心。这些年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一线执法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就像前面所提及的小作坊的企业,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根本不会管这个东西加进去会不会影响人体健康,这个东西制作过程是否卫生…只要能赚钱,他们啥都敢做。而他们藏的是相当隐秘,有的就在居民楼里进行。执法部门找他们就得费一番功夫。
更可恶的是,执法人员在端了一个点之后,这批人几天后可能又在另外一个地方重操旧业了。真的是“春风吹又生”!
同时,在针对某些商家进行检查时,这些商家十分清楚哪些合格,在面对执法人员检查时,他们会将部分不合格的食品直接藏起来,试图躲避执法人员的检查。这种拒检行为在中国食品市场上并不少见。
对此,执法人员也很无奈。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就是全新的一场考验。他们需要从一堆复杂的配料表中甄别哪些是国家许可的配料,这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何况是有些商家还非常鸡贼的把不合格信息抹除,让消费者真真假假分不清楚。
面对如此情况,我们只能一方面加强执法力度,对不法的商贩予以严惩,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而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需要调动更广大的力量,如媒体、消费者的多个群体参与其中,维护好我们的食品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