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以前那些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人考上清北的“超级中学”,今年的成绩,明显有点“掉队”了。
比如曾经的“清北收割机”衡水中学,今年只剩57人考上清北,和动辄一百五六十人的巅峰时期比,确实差了不少。
华南师大附中今年加上保送和特长生,一共32人上清北,也跟十年前“四大名校”齐名的风光不可同日而语。
是不是“超级中学”不灵了?
还是“神话”本来就不该是常态?
有些人觉得,是中考“锁区”政策带来的影响,也就是现在很多地方都不允许学生随便跨区上高中。
优质生源留在本地,自然超级中学吸不到那么多尖子生了。
但这只是原因之一。
其实,老师的流动也起了大作用。
以前超级中学能维持高水平,除了“掐尖”招学生,也靠“挖人”招老师。
一个学校能搞定清北的套路,核心也在于教师团队的稳定和强大。
现在各地都在推行“教师轮岗”,再加上严查跨区招生,超级中学再也不能“挖”得那么自由。
老师不稳定了,教学质量波动大了,自然成绩也就跟着受影响。
说起“挖人”,就不得不提衡水中学对河北整体教育生态的影响。
有网友就说得很直接:
“因为衡中的存在,整个河北的教育生态变得极其糟糕,好老师全被南方发达省份挖走了,河北教育水平越来越差,学生只能通过边际收益越来越低的方式来‘内卷’,糟糕透了。”
这话虽然尖锐,但也不无道理。
衡中一枝独秀,带来的并不只是“神话”,还有“虹吸”。
河北其他地区的师资力量不断流失,学生却还在拼命卷着那些越来越不划算的高压模式。
久而久之,整个省的教育环境就容易陷入“越拼越空”的恶性循环。
曾几何时,县中的辉煌也不输今天的超级中学。
很多家长都以孩子考上县中为荣,那可是当地的“高等学府”。
但后来呢?
超级中学四面出击,把县里的优质生源、老师一网打尽。
有点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个省里就一两所学校拿走了所有的光环,剩下的普通高中,尤其是县中,只能“苟延残喘”。
教育部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文件里反复提到:禁止跨区掐尖,严禁挖县中老师。
还专门出了“县中提升行动计划”,希望县域教育别再继续下滑。
但问题是,限制住超级中学,县中就真的能站起来了吗?
如果只是“锁住”学生,却没解决师资问题,那可能只是换了个方式内卷。
说到底,教育不是“谁强谁赢”的单打独斗。
你一所学校光芒万丈,别的学校却一地鸡毛,这绝对不是健康的生态。
未来,如果全国高考真正“合卷”了,大家考一样的题、生源又稳定,到时候考得不好也没法甩锅给学生了——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的差距就会完全暴露出来。
从现在起,可能要慢慢走向“百花齐放”的时代了。
取消超级中学,弱化重点班、示范校,把资源重新分配,让更多学生能在本地上到好学校,是接下来的方向。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唐江澎校长说得好:“好教育生态,不该是一所学校飞起来、一片学校倒下去。”
教育的意义,是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而不是少数人站在塔尖炫耀。
4、家长、老师、学生,我们应该怎么看?对家长来说,择校焦虑不会一夜之间消失,但也要看清趋势——不再是“去哪读”,而是“在哪里都能读得好”。
对老师来说,不管在哪所学校,稳定教学、踏实带学生,是未来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对学生来说,也许你不在超级中学,但只要努力,凭实力也能闯出一条路。
过去“命运看学校”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
只要学校愿意沉下心来教书育人,老师愿意把知识讲深讲透,学生愿意脚踏实地去拼,教育的春天,也许就不远了。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学生,也欢迎留言说说你所在学校的真实情况,我们一起聊聊中国教育的现在与未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