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关税冲击之后现在意大利碳酸饮料一瓶大约是2欧元,中国大陆大约是2人民
记录思考:关税冲击之后现在意大利碳酸饮料一瓶大约是2欧元,中国大陆大约是2人民币。矿泉水,意大利大约是0.70欧元到1.5欧元,中国大陆大约是1.5到2人民币。超市价。现在中国经济与欧美经济最大的差异就在这里。疫情之后,中国房价系统性调整,带动了房屋租金的系统性调整,然后是劳动力工资增速的系统性下移。尽管中国劳动力名义工资下移了,但是劳动力的实际工资还是维持了缓慢的增长。现在,意大利人均GDP是4万美元,每月3300美元,大约是1650瓶可乐。中国人均GDP是1.2万美元,大约是8.4万人民币,每月7000元,大约是3500瓶可乐。按照衣食住行的价格,中国劳动力实际工资是不低的,尤其对于喜欢喝碳酸饮料的个人来讲,在中国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福利。意大利二线城市郊区普通中国餐馆一碗西红柿鸡蛋盖饭是7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0元,中国二线城市一碗盖饭大约是10元到20元。这是商品价格,欧美服务价格就更高了,这个逻辑上特别简单。一个服务员的工资收入就是另外一个服务消费者的支出。年人均4万美元的服务员收入,就是服务消费的价格。疫情之后,整个欧美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出现了持续性的通胀,按照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模型,三大通胀支柱,一是房价与房租,二是劳动力名义工资,三是能源与电力价格。欧美经济中,至少劳动力名义工资这一项是出现了持续性的提升,部分经济体,包括美国,房价与房租出现了大幅的提升。相对于欧美的劳动力名义工资、人民币兑欧元、人民币兑美元、人民币兑澳元来说,中国的东西是在是太便宜了,比疫情前便宜了特别多。基于此,我们有两个基本的判断,一是欧美来中国旅游的人会持续高增速数年,高于名义GDP增速两倍定义为高增速;二是中国产品的出口增速大概率在数年里都还能维持正增长,即便考虑美国当前的30%左右的关税水平,也是如此。这次印巴冲突,告诉了大家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名义工资虽然不高,但是中国劳动力的奋斗精神,做的产品的质量,的确是世界一流的。同样的美元价格,中国产品绝对是质量最高的,尽管我很少用绝对这个词语,但是在这里使用,问题不大。尽管当前还难以给出系统性的数据,但是粗略的直觉上,倾向于认为中国劳动力系统性低估了自己的劳动能力。通俗的讲,就是中国劳动力做的产品的质量,比自己以为的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不过是1840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仰视欧美的产品,习惯了给予欧美产品更高的品牌溢价,欧美人也是同样的,根深蒂固的认为中国产品就是低质量。即使在很多能够量化的领域,很多人也是仰视欧美的产品,比如手机的摄像技术,国产品牌的顶级旗舰早就超越苹果手机了,更不用说信号质量,但是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判断——拍照还是苹果手机更好,大致意思是苹果手机拍的更真实。真实不真实这个东西,咋说呢。印巴冲突的关键在于,产品是博弈的,总有输赢,输了就是输了,赢了就是赢了。大家都知道,飞机是一个系统,赢了,就是系统的胜利。这就说明中国在低成本制造高质量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最后,再给出一类案例,就是过去很多高收入群体愿意移民到欧美生活,但是基于过去几年的边际变化,可以推导出来两个基本判断,一是,中国劳动力名义工资从劳动生产率视角来看,用外币计价,是低估的,这就意味着去国外生活远远没有在国内生活幸福,仅仅是考虑同样的支出来消费衣食住行类产品的话,若是叠加服务消费,那么同样的支出,国外的消费者福利水平就更低了,如果把意识形态当消费品,愿意付费,那是另外一回事,这叫拿钱买精神消费;二是,过去国内一小部分高收入群体和高财富群体是通过牌照租金或者权力租金、或者卖房获得的,考虑到当前中国与欧美的房价差异、中国对各种各样租金的系统性抑制,这一小部分群体当前的国内收入已经无力在支持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在欧美过上较好的物质生活。理性的选择是,娃还是国内卷,而不是走国际路线,因为国外的生活成本已经很难扛得住了。这会导致移民或者老婆孩子放到欧美需求下降,从而系统性支撑人民币汇率。总体来讲,我们的结论一是,中国劳动力大概率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即产品质量要比自己想的优秀的多——更具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未来较长时间支撑中国产品的出口。二是,从购买力平价来说,中国人民币汇率大概率是低估了,但是资本项目的人民币兑美元需求压低了人民币汇率,这种系统性压低是历史惯性导致的,通俗的讲,就是有钱了,人就去国外生活。三是,随着中国人口的下降,环境质量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提升,生活品质在不断提升,有钱了,去欧美生活的动力下降,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将趋势性减轻。四是,产业是体系化的,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在未来20年到30年里,将越来越有国际竞争力,中国劳动力在数学、算法、软件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即便是美国的科技公司,也都是华人劳动力在干活。软件与算法驱动硬件,这次巴铁做了一个实验,中国产业体系的确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