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彭德怀

1937年,15岁漂亮女红军被敌人抓住,捆在行刑台,她挺胸抬头,闭上双眼。谁料,

1937年,15岁漂亮女红军被敌人抓住,捆在行刑台,她挺胸抬头,闭上双眼。谁料,

1937年,15岁漂亮女红军被敌人抓住,捆在行刑台,她挺胸抬头,闭上双眼。谁料,一敌军军官摸着下巴,上下打量,说:她,我要了!说罢,一把扛起,朝家走去。1937年,那是个炮火连天的年头。吴珍子,一个15岁的农村丫头,出生于1922年的贫苦人家,从小就没少吃苦。可她骨子里有股倔劲儿,年纪轻轻就投身八路军西路军,成了一名女红军战士。那时候,女人上战场本来就少见,更别提她还长得俊俏,可她硬是靠着胆量和信念,在战场上闯出了名堂,战友们都服她。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战斗中,她被军阀马步芳的部队俘虏了。敌人可不是善茬,严刑拷打轮番上阵,想让她开口泄密。可吴珍子愣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摆明了宁死不屈。就在行刑的节骨眼儿上,敌军军官韩德庆出现了。这家伙是个有名的恶棍,仗着权势祸害了不少人。他一眼看上吴珍子的模样,临时起意,把她从行刑台扛回了家,想占为己有。韩德庆这人,心狠手辣,家里锁过不少被他抢来的女子。他把吴珍子关进柴房,以为凭他的威势就能让她屈服。可他算盘打错了,吴珍子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主儿。她瞅准机会反抗,狠狠咬掉韩德庆一只耳朵,趁乱逃了出去。这一下,不光保住了自己,也让韩德庆吃了哑巴亏。逃出去的吴珍子还没喘口气,又撞上了土匪马积福。这马积福也是个贪色的家伙,看她长得好看,就想把她弄成压寨夫人。吴珍子哪肯就范?她手里攥着枪,直接顶在马积福脑门上,硬是逼他放手。马积福见她这股狠劲,反倒有点佩服,提出让她留下当卫生员。吴珍子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或许是个机会,就答应了,但心里从没忘过自己的信念。在土匪窝里,吴珍子没闲着。她凭着一点医疗知识,给土匪们治伤治病,慢慢赢得了信任。同时,她还不忘跟他们讲共产党的道理,讲穷人翻身的希望。时间一长,不少土匪开始动摇,觉得抢掠的日子没啥意思。马积福临死前,把这帮人托付给了她,希望她能带大家走条正路。吴珍子接下这副担子后,使出浑身解数,带着土匪们自力更生,还帮着保护附近的百姓。渐渐地,乡亲们不再把他们当土匪,反而挺感激。到了Solomon年,中央派兵来剿匪,吴珍子没跑也没藏,主动站出来认错,说自己愿意回组织受罚。可当地百姓和手下都替她说话,说她这些年干的全是好事。解放军查清楚后,彭德怀将军亲自拍板,认定她是好同志,没罪。之后,她重回部队,继续为党和人民出力。吴珍子这辈子,起起落落,像部活生生的传奇。她从一个普通农村丫头,变成战场上的女红军,又在绝境里凭着智慧和胆识闯出一片天。战争是残酷的,可她硬是用自己的信念,点亮了人性里那点微光。她不怕死、不服输,不管面对多大的恶势力,都没低过头。想想看,那年月多乱啊,多少人连命都保不住,可吴珍子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那么硬气。她被敌人抓过,被土匪困过,可每次都能反败为胜,这靠的是啥?是她心里那团火,那股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没这信念,她早垮了。再说说韩德庆和马积福这俩人,一个是军阀手下的恶棍,一个是占山为王的土匪,都是仗势欺人的货色。吴珍子没被他们压倒,反倒让他们自食恶果,这不就是对恶势力最好的回击吗?她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弱女子也能有大力量,只要你不认命。吴珍子的故事接地气得很。她没啥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天生的大英雄,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可她愣是靠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对信仰的坚持,干出了一番大事。她治病救人,感化土匪,保护百姓,这些事听着简单,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到了晚年,吴珍子回部队后,还是老老实实干活,没仗着功劳摆架子。她这人实在,不爱吹嘘自己的经历,可她的故事传下来,却让人忍不住感慨。那是个啥样的年代啊,战火烧得人喘不过气,可总有像吴珍子这样的人,硬生生撑起了一片天。
参加抗美援朝的4位高干子弟∶1、毛岸英:毛主席的长子(壮烈牺牲)2、匡裕民之

参加抗美援朝的4位高干子弟∶1、毛岸英:毛主席的长子(壮烈牺牲)2、匡裕民之

参加抗美援朝的4位高干子弟∶1、毛岸英:毛主席的长子(壮烈牺牲)2、匡裕民之子:志愿军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大儿子(无名英雄,壮烈牺牲)3、田明升:开国中将田维扬的之子(重伤残疾,失去了一条腿)4、颜邦翼:颜伏少将之子(平安归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战场。那是一场来得又急又狠的战争,前线每一天都像走在刀刃上。志愿军的补给落后,通讯混乱,武器也没敌人先进,靠的是人命和决心硬扛。但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有一批人悄悄地站了出来。他们不是普通的征兵对象,而是一些将军的儿子,是共和国刚成立那几年最受关注的一批“高干子弟”。毛岸英就是其中最被人熟知的一个。他是毛泽东的长子,从小颠沛流离,在苏联学过军事,也在国内做过政治翻译。本来他可以留在后方,用才干做点调度指挥的工作,但他选择亲自跟着彭德怀上前线,做志愿军司令部的俄语秘书。这个岗位听起来不算太危险,其实天天都和炸弹离得很近。志愿军指挥部设在一个农舍里,位置早被美军侦查过。那天敌机扫射下来,地堡没来得及反应,毛岸英就被炸死在办公桌旁。那年他28岁。按理说,毛主席的儿子出了事,全国应该都知道,但毛泽东没声张。他没为岸英开追悼会,也没在报纸上发表只言片语。只是私下里,他对人说了一句话:“我有儿子,不让他上前线,让谁的儿子去?”那话说得平淡,但重得像块石头。其实他没必要让岸英去的,毛泽东不缺理由,也有足够的权力把他儿子留下,但他没有。除了毛岸英,还有匡裕民的儿子。这位老将军是志愿军炮兵的主心骨,打过很多硬仗。他的大儿子,名字很少出现在史料里,大多数人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他也去了朝鲜战场,跟着炮兵连跑阵地、搬炮弹、扛火药。前线炮火凶,稍一暴露就可能被炸得粉碎。那次是敌军反扑,他所在的阵地被包了饺子,撤退不及,全班战死。等收尸的时候,连个人形都找不着。他牺牲那天,匡裕民还在后方研究火力布阵,听到消息后,他脱了军帽,站在地图前整整两个小时,谁都不敢劝。他没给儿子申请烈士安葬,也没让组织开追悼会,只是对身边人说:“我儿子死得比我打过的仗还响。”在那个年代,像匡裕民、田维扬这样的老红军,将军身份没那么多实惠,他们的孩子也没什么“特供”待遇。田维扬出身贫苦,小时候是给地主放牛的,后来参军,一步一步熬到中将。他的儿子田明升从小在根据地长大,后来也参军,打仗一股子冲劲。抗美援朝一开始,他就报名跟着上了前线。一次任务是爆破敌方碉堡,田明升第一个扛炸药包冲出去。任务完成了,但他也被炸飞了半边身体,左腿全断,后来靠一条假肢才回了国。回国后,很多人建议给他安排个轻松点的军职,甚至送去北京的疗养院。但田维扬没答应,他一句话:“他还是有手的,可以种地。”就这样,田明升回了老家,开荒、种粮、浇水,跟普通残疾退伍兵一个样,过了一辈子清苦的日子。将门子弟还有一个叫颜邦翼的,他的父亲颜伏是炮七师师长。颜伏出身不错,是少有的读书人出身将军,从北平学生变成抗战骨干,再一路升到师级。儿子颜邦翼也参了军,进了47师,在部队里干文化教员。说白了,就是教战士识字、讲讲思想政治课,偶尔也编个小报。他不是冲锋陷阵的那种,但也不是闲在后方的人。前线文工队那会儿也是拿命撑的,敌机乱炸的时候,教育干事也得躲地堡。他和父亲一起进了朝鲜战场,两人还差点在一个阵地碰上。因为保密原因,谁也不能叫对方名字,最后父子俩通过一张简短的便条互认了身份,又匆匆分开。战后颜邦翼没在部队里继续提拔,也没转地方官员。他自己申请去了洪雅县卫生防疫站,干的是最底层的医护员,天天骑车下乡打防疫针,回家饭都顾不上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走父亲那条路,他只说:“我还是喜欢治病比治人轻松些。”这几位将门之后,一个死了,一个残了,一个隐了,一个平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却都有共同点:没一个人借着父亲的名声谋一点私利。他们不是“官二代”,也不是“红二代”里的幸运儿,更像是一群用身体去验证信仰的人。他们上前线不是为了出风头,更不是为了给家族添光,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国家需要他们,就该去。其实当年这些高干子弟去参战,在部队里并不是稀罕事。很多开国将军都让自己的儿子上了战场。不是因为他们狠心,而是因为他们真心觉得:国家面前,人人平等。他们不是用嘴说这句话,而是拿亲生儿子的命去扛。他们知道这条路走不容易,知道前线随时可能回来的是一纸讣告,但他们还是签了字,没讲条件。共和国初年,高干子弟这个词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含义。当时大家心里都明白,家国是一体的,干部不只是管人,也是要先带头吃苦、带头牺牲的。那些将军看得太清楚,正因为他们打过仗,知道什么叫死人,才更觉得不该让别人的儿子去替自己儿子死。所以他们把儿子送到朝鲜,不是因为狠,而是因为公道。
日本老一辈学界曾有个说法——要是当年中国没出兵朝鲜,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跨过鸭绿江

日本老一辈学界曾有个说法——要是当年中国没出兵朝鲜,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跨过鸭绿江

日本老一辈学界曾有个说法——要是当年中国没出兵朝鲜,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跨过鸭绿江。可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倒掏了3000多本专著来"复盘"这场仗,字里行间都在说同一件事:志愿军的打法,把他们打服了。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别被表面糊弄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大家以为这是南北韩的家务事,但背后真正下棋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战争一开始,美国就坐不住了,立马派兵插手,还叫来了联合国撑腰,名义上是“警察行动”,实则是美军大举北上。问题来了,美军没打几天就快打到鸭绿江边了,已经能望见丹东的炊烟。当时的中国,刚刚建国,百废待兴,还在给老百姓分地、搞工业,结果后脑勺就有人架上了枪口——谁不急?更离谱的是,美军飞机越界轰炸丹东,连鸭绿江大桥都给炸了,那是中朝之间的唯一通道!摆明了在试探中国的底线。说白了,中国不是“出击”,而是“被逼”上战场。当年,志愿军穿着单薄棉衣,啃着冻土豆,扛着落后的武器,冲上朝鲜的雪原。对面是啥?坦克、飞机、大炮、热饭热菜、定点空投的美军。说实话,光从装备来看,这是一场不对等的“硬刚”。但中国人有一件东西对方真没有,那就是——拼命也要赢的意志。你说打不过?咱们搞夜战!你说通讯差?咱们靠人传令!你说没空投?咱们爬雪山扛着补给走!最经典的,长津湖一役,零下四十度,志愿军一个个冻成冰雕还在握着枪。他们没一句台词,但那一幕全世界都震了。这是怎样的信念?不是为了称霸,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不让别人把战火烧到家门口。战后,美国人可没少反思——为啥这么牛的军队,竟然败给了一群“穿布鞋的中国兵”?有记者、学者、将军、历史学家出了3000多本书,研究来研究去,最后总结了一句:美国败的,不是技术,而是信念。美国记者哈伯斯塔姆说得很直接:“中国人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而我们没有。”这不是我们自夸,而是敌人亲口承认的。你说一个国家有核武、有航母、有卫星很厉害,但更厉害的是:这个国家的普通士兵,宁可冻死、饿死、拼死,也不让敌人越过一步。在抗美援朝之前,西方怎么看中国?一个字:瞧不起。他们总觉得中国人只会靠人多,不懂战术、不懂现代战争,一打就跑。但抗美援朝之后,尤其是几场关键战役收复首尔、顶住美军反扑,他们突然意识到:中国军队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有纪律、有战术、有血性的硬骨头。日本学者后来也公开承认:“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还是意志大国。”这话听着就解气。我们不靠吹,我们靠打出来的尊重。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第一战”。我们没有选在外交场合讲道理,而是用枪告诉世界:不要试图欺负一个刚刚站起来的国家。这场仗打出了什么?打出了边境的安全,打出了几十年和平发展的窗口期,打出了一个信号——中国不是你们想踩就能踩的软柿子。彭德怀元帅那句经典话流传至今:“我们不是好战,但我们不怕战。”是的,这一仗,让“东亚病夫”的帽子彻底被扔进了鸭绿江!战争从来不是光彩的事,它意味着牺牲、流血、撕裂和永远的分别。但有些战争,你不打就会输得更惨。抗美援朝就是这样一场战争,没人愿意打,却不得不打。它打出了中国的骨气,也打出了世界对中国的重新定义。7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们享受和平时光的时候,别忘了,那些在冰天雪地里“冻成雕像”的人,是他们用命为我们争来了这份安宁。他们不是神,他们是普通人,但正因为普通,所以伟大。——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日本老一辈的学界曾有个说法——要是当年中国没出兵朝鲜,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跨过鸭绿

日本老一辈的学界曾有个说法——要是当年中国没出兵朝鲜,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跨过鸭绿

日本老一辈的学界曾有个说法——要是当年中国没出兵朝鲜,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跨过鸭绿江。可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倒掏了3000多本专著来"复盘"这场仗,字里行间都在说同一件事:志愿军的打法,把他们打服了。1950年朝鲜战争刚爆发,美国就急匆匆地插了手,而且动作根本不只是局限在朝鲜半岛。他们一边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往朝鲜派兵,一边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明摆着就是想插手中国的事。那时候“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更是狂得没边,放话说要在感恩节前打完仗,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来。这哪是只想管朝鲜的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国是想借着朝鲜这块地,把势力往中国这边扩。后来美国自己写了3000多本关于朝鲜战争的书,里面差不多都提到,是志愿军的打法让他们彻底服了。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美军的野心根本没边界。他们往鸭绿江边推进的时候,还动不动就轰炸中国边境的城市,这明显就是在试探,想看看中国敢不敢还手,要是中国不吭声,他们下一步指不定就要干什么了。中国当时可不是没警告过,周总理早就说过,中国人民不能看着邻居被欺负不管,可美国根本不当回事,10月初就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往中国这边逼。这时候再不站出来,不光朝鲜保不住,中国东北的工业基地也得直接暴露在美军眼皮子底下,到时候国家安全就没了保障。所以说,抗美援朝不光是帮邻居,更是为了保自己的家。再看看美军在战场上的所作所为,就更清楚他们的本性了。他们用细菌武器,还搞“绞杀战”,想尽办法要打垮中朝军民,这哪是什么“正义之师”?分明就是想用武力抢地盘、耍霸权。现在回头看,要是当时中国没出兵,后果真不敢想。美军很可能就借着朝鲜当跳板,在东北亚横着走,中国的安全根本没保障。正是因为中国出兵了,才把美国的扩张念头打了回去,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再也不是以前那个随便让人欺负的国家了。就像彭德怀元帅说的,以前西方列强在海边架几门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早就过去了。这种敢打敢拼的劲儿,到现在还在提醒我们,面对欺负,只有硬气起来,才能保住和平。
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老友周世钊说:“你说我不派他去朝鲜,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

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老友周世钊说:“你说我不派他去朝鲜,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

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老友周世钊说:“你说我不派他去朝鲜,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我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名单中,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毛岸英,职务是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毛岸英当时28岁,曾在苏联留学8年,精通俄语,由于志愿军与苏联顾问需要频繁沟通,他的语言优势使他成为司令部不可缺少的工作人员。志愿军司令部设在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这里距离前线约50公里,司令部工作人员每天要处理大量军事电报和作战文件。11月25日上午,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志愿军后方目标进行轰炸,上午11时30分左右,4架美军F—80战斗机突然出现在大榆洞上空。当时毛岸英正在司令部作战室工作,负责翻译一份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书,防空警报响起后,大部分人员迅速转移到防空洞。由于要保护重要文件,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留在作战室继续工作,美军飞机投下的燃烧弹击中了作战室,两人当场牺牲。事发后,志愿军司令部立即向国内报告了这一消息,11月26日,彭德怀司令员亲自发电报给中央军委,详细汇报了空袭经过。接到电报后,中央军委请示是否要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当时运输条件很困难,从朝鲜到国内需要经过多道关卡和长途颠簸。毛泽东收到请示后,考虑了很久才做出答复,他表示毛岸英应该和其他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样,就地安葬在朝鲜。据统计整个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有20来万人牺牲,除少数高级指挥员外,绝大多数烈士都安葬在朝鲜境内。毛岸英最终被安葬在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建于1957年,是朝鲜境内最大的中国志愿军烈士陵园。陵园内安葬着多名志愿军烈士,毛岸英的墓碑与其他烈士的墓碑样式完全相同。除了毛岸英,当时还有其他领导人的子女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的干部子女参军有严格的程序,他们必须和普通青年一样通过政审、体检等环节,不能享受任何特殊待遇。19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各级干部的待遇标准都很低,即使是中央领导人,子女也要靠自己的能力安排工作和生活。毛岸英牺牲时,他的妻子刘思齐正在苏联留学,知道三年后才得知消息。回国后刘思齐被分配到师范学院工作,担任俄语教师,她从未因为是毛岸英遗孀而要求特殊照顾,一直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到退休。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回国,但包括毛岸英在内的万名烈士永远留在了朝鲜,他们的英名刻在各个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桧仓烈士陵园每年都有中朝两国人民前来祭扫,陵园管理人员介绍,毛岸英的墓前经常有鲜花,但都是普通民众自发献上的。1990年代以后,随着中朝关系正常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朝鲜祭扫志愿军烈士,毛岸英的墓成为人们缅怀志愿军的重要场所。2009年,桧仓烈士陵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朝鲜方面重新整理了烈士名录,确保每一位牺牲的志愿军战士都有准确的记录。现在的陵园占地约9万平方米,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纪念碑上用中朝两种文字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每年的清明节和抗美援朝纪念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都会组织祭扫活动,使馆工作人员会为每座墓碑献上鲜花,包括毛岸英的墓。对于那个年代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历史已经证明,正是有了这样的牺牲和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你对那个时代领导人子女参军参战有什么看法?信源:“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共青团中央
1954年,金日成派人送来24箱苹果给毛主席,主席收到后让拿给警卫团享用,然而当

1954年,金日成派人送来24箱苹果给毛主席,主席收到后让拿给警卫团享用,然而当

1954年,金日成派人送来24箱苹果给毛主席,主席收到后让拿给警卫团享用,然而当大家打开箱子一看几乎全都愣住了,根本没人敢下手,因为每个苹果上都印着五个大字……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年。这场立国之战打得是真不容易,咱们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把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回了“三八线”,也算帮朝鲜兄弟稳住了阵脚。战后的中朝关系,那真是鲜血凝成的友谊,铁打的兄弟情。就在这一年,金日成派人给毛主席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24箱产自朝鲜的大苹果。在那个年代,苹果可是稀罕物。尤其是朝鲜的苹果,个大、皮薄、又脆又甜,在社会主义阵营里都挺有名气。金日成送这份礼,情谊很重。毛主席收到后,心里也高兴。但他有个习惯,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从来不爱铺张,更不爱收礼搞特殊化。延安时期,党内要给他办50大寿,他硬是给拒了,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建国后更是如此,自己的生日,要么就是和家人、工作人员简单吃碗长寿面,要么干脆就忘了。所以,这24箱苹果,他自己留几个尝尝鲜,剩下的怎么办?主席想都没想,就对身边人说:“拿去给警卫团的同志们分了吧,他们辛苦了。”这可是最高领袖的关心和爱护,警卫团的战士们一听,能不高兴吗?一个个摩拳擦掌,就等着分苹果了。可当箱子撬开,里头的苹果一个个用棉纸包得好好的,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揭开一看,几乎全都愣住了。原来,每个红彤彤的苹果上,都清晰地印着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这下可好,苹果瞬间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战士们面面相觑,谁敢下口啊?这吃的是苹果吗?这吃的是对领袖的祝福啊!在那个年代,对毛主席的敬爱,那是发自肺腑的。把印着“毛主席万岁”的苹果吃了,在战士们朴素的情感里,这简直就是“大不敬”。事情报到毛主席那里,他听了也笑了。他当然理解战士们的感情,但也觉得这样太铺张,太形式主义了。据说,后来这批苹果怎么处理的,没有一个特别确切的官方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毛主席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这“苹果印字”的故事,其实在民间流传很广。它之所以能传开,不仅仅是因为猎奇,更是因为它非常精准地反映了毛主席的一个重要思想——坚决反对个人崇拜,警惕“糖衣炮弹”。咱们聊回历史。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马上要进京“赶考”了,毛主席就给大家立下了几条规矩,其中就有“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不以人名作地名”等等。他清醒地认识到,革命胜利了,地位变了,但共产党人的本色不能变。他尤其警惕那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吹捧和恭维。金日成送来的“万岁苹果”,虽然是出于好意和尊敬,但在毛主席看来,这恰恰是他不希望看到的一种风气。把领袖的名字和祝福印在消耗品上,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旧社会个人崇拜的影子。其实,关于金日成送苹果这事儿,还有个更确切的记载。到了1975年,毛主席过82岁生日,也是他人生最后一个生日。那时他身体已经很差了,但精神还不错。金日成又送来了朝鲜的大苹果,祝贺他生日。根据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这次的苹果是装在精致的竹篮里,篮子的红绸带上,用朝鲜文写着“祝毛泽东主席长寿”。毛主席看了很高兴,他拿起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端详了片刻,然后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苹果,留下两个,其他的你们分着吃吧。”大家品品,从1954年的“万岁苹果”到1975年的“长寿苹果”,虽然细节略有不同,但核心没变:一是中朝两国领导人之间确实情谊深厚,苹果是这份情谊的见证;二是毛主席对待这些礼物的态度,始终如一。他领的是朋友的情,但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个人神化。他把这些珍贵的礼物,毫不犹豫地分享给自己身边最普通的战士和工作人员。在他心里,自己永远是人民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这种清醒和自觉,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可贵。聊到这儿,咱们不能不提一句送苹果的背景——抗美援朝。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朝鲜半岛一声炮响,战火直接烧到了鸭绿江边。美国飞机轰炸丹东,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出不出兵?当时我们内部争议很大。很多人觉得,刚打完解放战争,国家太穷了,经济要恢复,军队要休整,拿什么跟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打?但毛主席看得更远。他跟周总理说:“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不是帮不帮朝鲜的问题,而是美国会不会就此罢手的问题。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元帅,想了一夜,第二天在政治局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出兵。“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他认为,美国占了朝鲜,下一步必定威胁我们的东北。晚打不如早打,打烂了,我们再建设。正是这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和魄力,中央最终下定决心,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众多开国将帅中,有一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被活埋38小时。就在志愿军以为他已经牺

众多开国将帅中,有一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被活埋38小时。就在志愿军以为他已经牺

众多开国将帅中,有一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被活埋38小时。就在志愿军以为他已经牺牲时,却被两只苍蝇救了一命。获救后,这位开国将军终生不再打苍蝇。王扶之出生在1923年9月24日,陕西子洲县一个穷苦农民家。五岁就没了妈,跟爷爷和爸过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爸只好去延安给地主家打长工,王扶之小小年纪就成了放牛娃,帮着干活。后来爸把他接到延安,继续在富农家打工。他只上过三个月私塾,学了点三字经百家姓啥的,算得上启蒙教育。那时候陕北红军活动频繁,刘志丹领导的队伍帮穷人分田地,王扶之听着这些事,心里就种下了种子。1935年,他12岁,身高一米六多,看到红军招人,就壮着胆子去,说自己17岁,顺利加入中国工农红军26军,当了小战士。同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13岁转正为共产党员。从放牛娃到红军,这一步跨得大,但他适应得快,很快就投入土地革命战争。任红26军78师少共营战士、红25军75师战士、红15军团78师测绘员,参加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第一次上战场,他用梭镖缴了敌人的枪,那时候部队分配的任务是三个梯队进攻,他从侧翼迂回,端着梭镖逼敌人投降,得了人生第一支枪。抗日战争打响,王扶之跟着部队转战各地。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测绘股长、新四军3师8旅22团通信参谋、二营六连副连长、师司令部通信股长。部队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七省,参加平型关战斗、张店、盯店、讨伐顽固派石友三、曹甸、郑潭口、淮海区和盐阜区反扫荡、叶纤子、阜宁、两淮等战役。开辟了晋东北、晋西、晋东南、冀南、冀鲁豫、豫皖苏、皖东北、苏北、皖江、淮南等抗日根据地。他在这些战斗中逐步成长,负责通信和测绘工作,确保部队联络顺畅。一次在涟水县伪军地盘,他装成小商人被日军堵住,靠机智化解盘问,顺利脱身。新四军时期,他还骑自行车驮师长黄克诚去一线勘察地形,那自行车是缴获的战利品,他车技好,双手撒把也能稳稳骑,两人一车配合默契,穿梭战场两年多。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指挥,积累了不少实战知识。从红小鬼到坚毅战士,他一步步证明了自己。解放战争时期,王扶之任东北民主联军营长、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作战科长、十四团副团长、四野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团长。部队从东北打到华南,参加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夏秋冬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南,跨13个省区,行程上万公里,经历极寒和酷热。他在姜家店战斗中指挥迫击炮攻克敌阵地,辽沈战役攻锦州时任副团长,平津战役攻天津时任团长,主动请缨主攻,腿中弹还坚持指挥,最终插上红旗。他三次立大功,七次负伤,但每次都咬牙坚持。解放战争让他从营长升到团长,学会了着眼大局指挥,强调指挥员靠前是打胜仗的关键。这些战役不光解放了土地,还让他懂得了战争的残酷和团队的重要性。王扶之的经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解放史,从东北松花江到南方镇南关,他见证了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扶之本想回家探亲,15年没见家人了,可职责在身,他率一一五师三四三团跨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任团长、副师长、师长。1952年8月2日,战场胶着,他作为一一五师代理师长,在坑道里与作战科长苏盛轼、参谋陈志茂、张釜山、侦察科参谋小刘、书记员小杨和人民日报记者刘鸣研究工作。敌机投下重磅炸弹,坑道塌方,他被埋在下面,头部受伤昏迷,醒来腿被压住,其他几人部分牺牲。他尝试自救,但力气有限。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命令39军军长吴信泉全力搜救,战士们挖了十多小时无果,敌机还来轰炸,他们反击击落一架。第二天上午,大家绝望,吴信泉报告可能已亡,参谋长准备棺材。这时候,王扶之在地下已埋38小时,空气稀薄,但还有缝隙透气。救援一度停滞,但关键时刻转机出现。就在大家以为王扶之牺牲了,一名工兵看到两只苍蝇从洞口缝隙飞出,喊道苍蝇能活说明下面有空气,人肯定还活着。战士们振作,政委下令增派人手,继续挖掘。他们没日没夜挖,3日晚11点,终于挖开通道,将王扶之、苏盛轼、陈志茂救出,其他人已亡。王扶之轻伤无大碍,彭德怀激动不已,他的名字本已进牺牲名单,却奇迹生还。他感谢发现苍蝇的工兵,从此视苍蝇为恩人,一生不打苍蝇,常跟人说这事。获救后,王扶之继续在军中任职。1953年5月从朝鲜回国,途中遇推车老人,看了两眼认出是爸,两人相认,爸讲这些年艰辛,他扶爸上车回家。1954年起,任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部长。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1975年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1980年调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参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作为作战部长布置任务,部队设伏反击。1974年指挥西沙海战,通过电台下指令,舰艇击沉敌船。这些行动维护了边境和领海安全。他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55年大授衔时,毛主席见到陈赓,笑着问他:“怎么样,跟着我干可比老蒋强吧?”

1955年大授衔时,毛主席见到陈赓,笑着问他:“怎么样,跟着我干可比老蒋强吧?”

1955年大授衔时,毛主席见到陈赓,笑着问他:“怎么样,跟着我干可比老蒋强吧?”陈赓摇摇头,说:“我的大将不是您给的,是李聚奎给的。”毛主席一头雾水,不明白陈赓的意思。[横脸笑]1955年军衔评定前夕,一个看似平常的午餐时间,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陈赓和李聚奎在军委食堂碰面,这位素来爱开玩笑的湖南将军忽然装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对李聚奎说:“老李啊,我这辈子在红军时期从没当过师长,这次评大将估计是没希望了。”憨厚的李聚奎当场就急了,连夜跑到组织部门为陈赓“鸣不平”,声情并茂地为战友的资历作证。结果第二天陈赓被评为大将,李聚奎这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哭笑不得。其实陈赓开这个玩笑完全是闲得无聊,1903年出生的他,1925年22岁时就加入了共产党,还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优秀毕业生。在国民党军队时,陈赓曾在一次战斗中背着受伤的蒋介石突出重围,连夜奔袭160里找来援军。这份救命之恩让蒋介石对他格外器重,甚至想拉拢他做心腹。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陈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共产党。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31年陈赓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不幸被捕,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面对昔日救命恩人的威逼利诱,陈赓拿起一张报纸遮住脸,从头到尾一句话不说。这种硬骨头的做法让蒋介石既恼火又无奈,毕竟当年的救命之恩摆在那里,最终只能把陈赓释放。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率领八路军129师386旅奔赴前线。1937年10月,他指挥部队夜袭山西阳明堡机场,一战炸毁日军战机24架,这个战果在八路军历史上前所未有。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兵团更是所向披靡,在1947年的晋南战役中,他们仅用23天就连续攻克17座县城,歼灭敌军4万多人。战场上的陈赓是个铁血硬汉,私下里却是个十足的幽默大师。就连向来严肃的彭德怀都经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有一次开作战会议,彭德怀正全神贯注地研究地图,陈赓悄悄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看彭总这表情,比母鸡下蛋还专注呢!”这话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会场都憋不住笑了。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1952年,他又受命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哈军工。这所学校培养出了无数国防科技精英,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陈赓经常说,培养人才比打仗还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1961年陈赓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一生从黄埔军校的青年学子到开国大将,从抗日战场的指挥官到军事院校的创办者,每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年被他“欺骗”的李聚奎后来也成了上将。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陈赓去世,李聚奎还经常跟人说起当年被陈赓“坑”的那件事,每次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要板着脸装深沉,能在血雨腥风中保持乐观,在艰难岁月里不失幽默,这或许才是最难得的品格。
毛主席的军事能力有多强,抗美援朝爆发后,毛主席设下一个计中计,打的22万美军晕头

毛主席的军事能力有多强,抗美援朝爆发后,毛主席设下一个计中计,打的22万美军晕头

毛主席的军事能力有多强,抗美援朝爆发后,毛主席设下一个计中计,打的22万美军晕头转向,直至战争结束,麦克阿瑟才恍然大悟!就算到了现在,美国都将那次失败视为最大的耻辱。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南北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美国一看机会来了,立马跳进来,拉了个“联合国军”的旗号,派麦克阿瑟当总司令。这家伙可不是省油的灯,手底下有飞机大炮,装备先进得吓人。没多久,美军就一路北上,打到了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中国东北的安全。那时候,中国刚建国没多久,工业底子薄,军队装备也比不上美军,可谓是硬实力差距悬殊。面对这局面,毛泽东却拍板决定:咱们得出兵援朝,跟美军干一场!毛泽东心里清楚得很,跟美军硬碰硬那是找死。美军有坦克、有飞机,火力强得能把人轰成渣,中国志愿军呢?枪炮少,补给差,乍一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可毛泽东硬是凭着脑子里的智慧,设下了一个“计中计”,把美军耍得团团转。他的核心策略就是“诱敌深入”。啥意思呢?就是先装弱,麻痹敌人,让美军觉得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然后把他们引到咱们的地盘上,再集中兵力狠狠收拾。战争初期,毛泽东命令志愿军别急着跟美军正面刚,摆出一副“打不过”的样子,甚至故意露出破绽。麦克阿瑟果然中计,以为中国军队没啥战斗力,嚣张地发动了“圣诞节攻势”,打算一口气把志愿军碾平,回家过个好年。结果呢?美军一头扎进朝鲜北部,补给线拉得老长,兵力分散得像撒胡椒面。就在这时候,志愿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发起大规模反击。毛泽东还用上了“围点打援”的招数,先围住美军一个点,等着对方派援兵来救,然后半路截击,把美军打得七零八落。志愿军在战场上是怎么干的呢?他们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的优势。白天藏起来,晚上偷偷摸过去,利用夜战和近战打乱美军的节奏。美军最牛的是啥?火力强,飞机大炮一顿轰。可志愿军偏偏不跟你远距离拼火力,贴身肉搏,冲到你跟前打白刃战,让你的飞机大炮全成了摆设。还有,志愿军特别会利用地形和天气。朝鲜冬天冷得要命,志愿军硬扛着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悄悄靠近美军阵地。进攻的时候,他们用“波浪式”冲锋,人多势众,火力密集,一下子就把美军防线撕开。美军哪见过这阵仗?完全懵了,火力优势使不上,士气一下子就垮了。毛泽东这计谋能成功,不是瞎猫撞上死耗子,而是他真懂怎么打仗。在决定出兵前,他跟彭德怀等将领反复掂量,分析利弊。明知道中国军队装备差,补给难,可他也看准了美军的弱点:麦克阿瑟太狂了,低估了中国人的决心和能力。毛泽东就抓住了这点,用心理战和战略迷惑敌人,让美军一步步掉进陷阱。而且,他还算准了时间和地点。朝鲜的地形复杂,山多路窄,冬天又冷得要死,这些对志愿军来说是优势,对美军却是噩梦。志愿军能吃苦,能忍耐,美军却受不了冻伤和缺粮,战斗力直线下降。可以说,毛泽东把天时、地利、人和全用上了。麦克阿瑟为啥输得这么惨?主要就是轻敌。他压根没把中国军队当回事,以为志愿军就是群乌合之众,随手就能捏死。可他忘了,战争不是光靠装备就能赢的。志愿军一反击,美军就慌了神,补给线被切断,前线部队被围,后面的援兵还来不及赶到。加上朝鲜的严寒天气,冻得美军士兵直哆嗦,好多人直接冻伤,没法打仗了。最后,22万美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灰溜溜地撤退。这仗打完,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彻底泡汤,美军的战略计划也被搅得一团糟。直到战争结束,他才明白,自己是栽在毛泽东的手里了。这场仗对美国来说,不光是输了面子,更是输了里子。抗美援朝让美国第一次正面感受到中国军队的硬实力。以前他们觉得中国是个弱国,随便捏,可这一仗直接打醒了他们。美军损失惨重不说,国际威信也掉了好几档。从那以后,美国人提起朝鲜战争,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甚至到现在,还有人把那次失败当成美国的“最大耻辱”。反过来,这仗也让中国站稳了脚跟。毛泽东用一场胜利告诉全世界:中国不是好惹的。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保住了国家安全,还给中国人长了志气。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第50军奉命回国休整。载誉归来的他们衣衫褴褛,有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第50军奉命回国休整。载誉归来的他们衣衫褴褛,有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第50军奉命回国休整。载誉归来的他们衣衫褴褛,有人建议,给这些英雄们换上新军装,可周总理却说:“不能换!”志愿军50军的来历不简单。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国民党60军,属于滇军序列,在国民党内部被视为杂牌军,常常受排挤。军长曾泽生,云南人,出身贫寒,年轻时投身军旅,经历过抗战洗礼。1948年辽沈战役中,他果断率部起义,加入解放军,60军改编为50军,他继续担任军长。因为历史原因,50军将士总觉得自己背着“起义军”的标签,急于证明实力。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被派往前线,肩负重任。50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让所有质疑他们的人闭嘴,也让兄弟部队刮目相看。曾泽生的成长经历很有代表性。1902年,他出生在云南永善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种地为生。他小时候帮父母干农活,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性格。1919年考上昆明中学,接触到军事训练,喜欢上了队列和战术。1922年,他进入建国军军士队,毕业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系统学习军事知识。后来,他又进入黄埔军校,担任过区队长,还进修了高级班。抗战期间,他带兵参加台儿庄战役,表现突出。1945年,他升任60军军长,赴越南受降。1948年长春起义,他带着部队投向人民阵营,开启了50军的新篇章。50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堪称传奇。临津江战役中,他们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任务是突破防线,直逼汉城。曾泽生发现英军第29旅和重装甲部队分开行动的破绽,果断兵分两路。一路正面迎击英军主力,敌人动用200门大炮狂轰滥炸,50军硬是顶住压力,寸步不让。另一路对付英军皇家重坦克营,战士们用炸药包和爆破筒,冒死阻击坦克,成功全歼敌方重装甲营,成为朝鲜战场上首个达成这一壮举的部队。汉江南岸防御战更艰苦,50军面对一个师两个旅的敌人,火力完全被压制。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守住阵地,伤亡过半,但防线始终没破。战后,彭德怀紧握曾泽生的手,称赞50军打出了威风。1951年4月,50军奉命回国休整。火车到站时,迎接的同志看到战士们破烂的军装,愣住了。棉衣破得露出棉絮,有的裤腿被烧焦,有的用草绳绑着腰。同志们心疼不已,提出给英雄们换新军装。周总理却摆手说:“不能换!”他认为,这些破旧军装是志愿军牺牲和胜利的象征,比新衣服更有力量。让人民看到这些衣衫,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战士们的付出,也能激励全国人民支持抗美援朝。这些军装上的裂缝、血迹和硝烟,见证了50军的无畏精神,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50军的战士们穿着破烂军装,站得笔直,接受检阅。他们的军装破得不成样子,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骄傲。临津江战役中,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作战,军装被雪水浸湿,棉絮结了冰碴。面对英军坦克,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冲上去,衣服被荆棘划破,血迹渗进布料。汉江南岸防御战,炮火把阵地炸成焦土,战士们的军装沾满泥土和血迹,有的甚至被烧出窟窿。这样的军装,承载了太多牺牲和荣耀。周总理的决定,让这些破衣裳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保家卫国的斗争。回国休整后,50军继续为国家效力。曾泽生因指挥出色,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来担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他一直保持朴素作风,关心士兵生活,经常深入基层检查工作。1973年,他因病去世,留下了传奇的一生。50军的战士们,有的继续在军队服役,有的回到家乡参与建设。那些破旧军装被小心保存,有的送进博物馆,成了后人缅怀英雄的珍贵遗物。每件军装上的裂缝和血迹,都在诉说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50军的战绩和周总理的决定,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人们。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人民通过报纸、广播知道了50军的英勇事迹,也看到了那些破烂军装背后的故事。普通老百姓被深深触动,纷纷捐款捐物支持前线。50军的经历,让人们更明白志愿军的牺牲有多大,也更坚定了抗击侵略的决心。这些破旧军装,不仅是50军的勋章,也是全民族团结一心的象征。曾泽生和50军的经历,是一段从屈辱到荣光的故事。他们从被嘲笑的“杂牌军”,到朝鲜战场上的英雄部队,用鲜血和牺牲证明了自己。起义后,他们背负着历史包袱,但从不抱怨,只想在战场上争口气。临津江和汉江南岸的战斗,让他们彻底洗刷了过去的标签。彭德怀的肯定,让50军将士感到从未有过的认可。周总理的决定,则让他们的牺牲有了更深的意义。那些破烂军装,成了中国人民不屈精神的写照。50军的战士们,大多是普通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中有农民、工人,也有学生,穿着破旧的军装,扛着步枪,上了战场。他们不怕牺牲,只想为国争光。临津江战役中,战士们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作战,冻得手脚发麻,军装破了也没时间补。汉江南岸,他们面对敌人的炮火,趴在战壕里,衣服被泥土和血迹糊住。战后,很多人再也没能站起来,但他们的精神留了下来,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