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志愿军

在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一面在朝鲜战争期间缴获的“中国志愿军的军旗”然而看

在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一面在朝鲜战争期间缴获的“中国志愿军的军旗”然而看

在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一面在朝鲜战争期间缴获的“中国志愿军的军旗”,然而看过的中国游客无不沉默,这竟是一面国民党青天白日军旗!1950年那会儿,朝鲜半岛开打了,美国大哥一挥手,拉起个“联合国军”大旗,土耳其也...
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将领,回国后基本上都受到了重用。比如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

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将领,回国后基本上都受到了重用。比如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

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将领,回国后基本上都受到了重用。比如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回国后担任了20多年的大军区司令员,晚年担任了总参谋长。比如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也是长期担任地方大军区司令员,晚年担任了国防部长...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桧仓陵园吊唁志愿军烈士。这里长眠着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周总理与陈毅等在墓前静默良久,眼含泪光。此行还商谈志愿军撤出事宜,后双方达成一致,志愿军10月全部撤出,用行动诠释对英烈的敬重与对中朝情谊的守护。
1951年,志愿军机枪手缴获一挺美式机枪,随即扛着它奔赴前线,架好机枪瞄准敌人,

1951年,志愿军机枪手缴获一挺美式机枪,随即扛着它奔赴前线,架好机枪瞄准敌人,

1951年,志愿军机枪手缴获一挺美式机枪,随即扛着它奔赴前线,架好机枪瞄准敌人,一连打出30多发子弹,可机枪手往远处一望,所有人惊呆了!(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1951年夏日的朝鲜半岛,余新发蹲伏在千佛山阵地。他手中的美制M1919A6机枪正发出沉闷的射击声,1500米外的美军士兵接连倒下。这是这位浙江籍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后经历的第七场阻击战,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三个月前,余新发还是个从未摸过枪的新兵。入伍时他分配到机枪连,领到的日式九二式重机枪重达50公斤,移动时需要两人抬运。训练场上,他常常因操作笨重的枪械摔倒,迷彩服上总是沾着新鲜泥土。直到1951年4月县里阻击战,他在清理美军遗弃装备时发现这挺美式机枪,才迎来命运转机。这挺M1919A6机枪全重仅20公斤,枪管却比日式武器更长。余新发第一次试射时,三十发子弹全部偏离目标。他发现美制枪械的支架设计存在缺陷,枪身与三脚架衔接处容易松动。深夜的掩体内,他反复拆解重组零件,用布条缠绕固定螺丝,直到掌心磨出血泡。三天后的千佛山阻击战中,余新发首次展现精准射击能力。当美军第七次冲锋时,他改用短点射压制,每次扣动扳机不超过三发子弹。这种射击方式既保持火力密度,又避免枪管过热。战斗间隙,他用刺刀削尖树枝垫高枪架,使射击角度提升15度,有效扩大射界。这场持续17小时的战斗中,余新发创造单兵歼敌132人的记录。他的左肩被狙击手击中时,用急救包里的绷带扎紧伤口,将机枪转移到备用阵地。卫生员发现他使用的冷却布条已浸透鲜血,却始终没让武器离开身体半步。转战鸡雄山时,余新发面临更严峻考验。海拔504米的山峰布满环形工事,四挺美制机枪构成交叉火力网。营长将全连唯一的重火力交给他时强调:"这挺机枪就是打开突破口的钥匙。"余新发带着弹药手摸到山脚,借着月光发现敌军阵地前堆积着大量空弹壳——这说明美军火力点正在持续射击。凌晨四点的进攻开始前,余新发做出关键调整:将备用弹链换成曳光弹。当进攻号角响起时,他的机枪率先喷出红色弹道,两挺敌军机枪手本能地朝光点射击,暴露了自身位置。埋伏在侧翼的爆破组趁机投掷手雷,爆炸声中,余新发端起机枪冲上山坡。在最后50米冲刺中,他的机枪总共击发460发子弹,将三个火力点尽数摧毁。这场战役中,余新发的射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他不再依赖传统连发射击,而是根据战场环境灵活调整:压制时采用两发短点射,追击时改用五发长点射,防御时则用点射封锁死角。这种战术创新使他的战场效率远超普通机枪手——平均每消耗100发子弹就能毙敌11人,而美军机枪手的平均战绩是每100发子弹毙敌6人。1952年深秋,余新发在训练场上示范枪械保养。他手持陪伴自己征战18个月的美式机枪,枪托上的包浆已经磨得发亮。演示排除卡弹故障时,他特意提到供弹爪容易变形,每次射击后都要检查这个部位。台下新兵不知道,这位看似普通的机枪手正被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折磨——这是他在朝鲜战场落下的终身残疾。战争结束后,这挺M1919A6机枪被收入军事博物馆。展柜标签记载着累计发射弹药12785发,参与歼敌327人。但鲜有人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是位右肩留有永久弹片的英雄。余新发在硫酸厂工作的最后岁月里,常抚摸车间机床说:"这玩意儿可比机枪难摆弄。"1976年那个改变命运的午后,余新发冲进爆炸的矿井时,腰间还别着抗美援朝时期的怀表。当工友们从废墟里刨出他时,发现这位老兵的双腿已经血肉模糊,怀里却紧紧护着三个中毒的矿工。整理遗物时,人们在他工具箱底层发现泛黄的《机枪射手手册》,扉页工整写着:"人在枪在,使命必达。"从浙东沿海到朝鲜山脉,余新发用一挺缴获的机枪书写了志愿军的传奇。他的战斗日志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每天拂晓前检查枪械零件,用压缩饼干碎屑清理枪管积碳,在行军途中用绑腿布包裹枪身防锈。当历史学家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时,总会在他的射击记录中发现:真正的战争奇迹,往往诞生于对平凡岗位的执着坚守。这位英雄的最后岁月过得平静而充实。他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到工厂巡查设备,午休时会给年轻工人讲战场故事,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
1953年,美国顶级狙击手艾克上校在一次射击中打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让其掉进壕沟

1953年,美国顶级狙击手艾克上校在一次射击中打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让其掉进壕沟

1953年,美国顶级狙击手艾克上校在一次射击中打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让其掉进壕沟中,大约20分钟左右,尸体竟然动了起来,吓得美国人又赶快补了两枪,紧接着美国人突然像失去了生命般,倒在了地上。(参考资料:快懂百科——张桃芳)张桃芳是农民出身,没什么机会读书,但他有一个天赋,非常擅长使用各种器械,什么动手的活计他都能很快上手,是干农活的一个好手。40年代他加入新四军,因为那时候年纪小,他就专门负责宣传和哨岗。抗战结束后他成为了民兵,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当时他接到一个任务,把粮食运送到其他阵地,张桃芳不敢懈怠,连续忙碌了三天,把两万多斤粮食全部送到了另一个地方,送粮队无一人伤亡。1948年张桃芳结婚了,50年代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参加了部队,成为了一名正式军人。在新兵训练时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的射击成绩竟然成为了全队垫底,这让素来好强的张桃芳羞愧难当,自尊心受到了沉重打击。后来他还犯下了一个更致命的错误,他竟然在一次训练后把配枪弄丢了,这可是一个士兵的奇耻大辱,领导勒令他当着全部官兵的面做检讨,当时的张桃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结束训练后他被分配到了福建,参加当地的剿匪工作,后来又被调到了东北,跟随部队一起奔赴朝鲜,参加对美作战。他所在的驻防地是一个小山村,虽然有过作战经历,但他最初的工作不是上阵杀敌,而是负责连部的通讯工作。都说三天不了手生,张桃芳也是如此,因为长期从事文职,很久没练习打靶,他还出过一次糗。一次部队全员练兵,张桃芳拿起枪就觉得不妙,一点手感也没有,连续三发他都射偏了,吃了几个零蛋,搞得大家都笑话他是个瞎子,连靶子都看不到。张桃芳一次次栽跟头,心情非常郁闷,他痛定思痛,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细心琢磨,终于发现自己输在哪里,以前做民兵时的手枪和现在的苏联步枪,后坐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持枪和发力都有不同的技巧,他必须改变自己以前射击的习惯。这第一步就是提升臂力,因为苏联枪的后坐力非常大,手臂力量不够根本无法控制准度。在练习射击、瞄准的同时,他用自制沙袋练习手臂力量,半夜等大家都睡下了,他就一个人跑出去练习瞄准。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他的射击技术突飞猛进,很快就在部队里名列前茅。1953年,他因为精湛的射击技术被调入射击组。第一次作为射击手作战,张桃芳还是按捺不住地激动。那时候他比较欠缺实战经验,瞄准敌人后连发十多枪,结果一发也没射中,还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差点被冷炮打伤。回去后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在琢磨这事。第二天射击,他的技术有所进步,击中了一个敌人。一段时间后,张桃芳已经完全熟悉了这种作战方式,9次射击命中7个敌人,成功刷新了我军狙击手的记录。他的事迹被写成了新闻,在部队中广为流传,他成为部队名副其实的枪王、神射手。这样优秀的人才自然要着重培养,部队将他保送到专门的射击训练班进行深造,这里汇集了军内顶尖的神枪手,张桃芳和他们交流心得,切磋经验,技术又上了一个层次。结业考核时,他4枪精准击中天上飞过的4只鸟,引得了全场喝彩。再次回到战场,他的射击技术惊艳四座,甚至连素来瞧不起志愿军的美国人都如临大敌,开始认真对待这个可怕的对手,双方的狙击手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在上甘岭,美军派出了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神射手,专门对付神出鬼没的张桃芳。张桃芳深谙知己知彼的道理,他没有急着出手,而是仔细观察了对方的射击特点。他现根据过去的习惯,用一个钢盔冒充自己的头,结果对方非常机敏,立刻识破了他的计谋,并没有开枪射击,张桃芳明白,对方是个和自已一样经验丰富的枪手,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他尽量压低身体沿着战壕向前移动,觉得时机成熟,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出战壕,快步抢占了一个位置极佳的射击台。对方反应神速,一发子弹紧贴他的脚跟射来。张桃芳决定诱敌深入,故意装作被射中的样子倒在地上。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后,张桃芳终于锁定了了对方的藏身之处,他立刻掏枪瞄准,对方也反应过来,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而他的子弹则直接命中了对方,战斗结束,此时的他早已汗流浃背了。战后经过统计,张桃芳一共击杀了214名美军,创下了军队射击最高的记录,无数荣誉纷至沓来,他带着神枪手的美誉返回了故乡。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上,10万志愿军陷入美军的重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
老照片,敬礼!志愿军战士给毛主席敬礼,毛主席给志愿军战士行军礼!

老照片,敬礼!志愿军战士给毛主席敬礼,毛主席给志愿军战士行军礼!

老照片,敬礼!志愿军战士给毛主席敬礼,毛主席给志愿军战士行军礼!老照片,敬礼!志愿军战士给毛主席敬礼,毛主席给志愿军战士行军礼!来源:醉卧桃花梦 发表时间:2025/06/18 15:35:32
1983年,63岁老人正给领导倒水,领导低头一看,这老人竟穿着空军专用的拉练裤,

1983年,63岁老人正给领导倒水,领导低头一看,这老人竟穿着空军专用的拉练裤,

1983年,63岁老人正给领导倒水,领导低头一看,这老人竟穿着空军专用的拉练裤,心下一惊,急忙询问老人:“您是不是当过兵?”谁料,老人语出惊人:“曾打下7架敌机,还在开国大典上飞过。”“您明明是飞行英雄,为什么甘心在农村里当庄稼汉?”63岁的老人挺直腰杆,昂着头颅,还能从他身上看到军人宁折不弯的气势。他熟练地把水壶放在炉子上,平静地说:“在哪里我都是条好汉,开飞机能痛击敌人,种庄稼也能成一把好手,没什么可不甘心的。”这个老人名叫王延周,他的话音平静无波,背后却藏着一个飞行英雄波澜壮阔的一生。王延周本是乡下店铺里一个毛头伙计,时局动乱,能有个生计糊口,是那个时代普通民众最大的愿望。堂哥王仲懿的到来,改变了王延周的人生道路。堂哥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一身挺拔的灰色戎装威风凛凛,让整天迎来送往的王延周十分艳羡。见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天勉强糊口的王延周,再也不能安心当伙计,他也想参军报国,成为像堂哥一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少年人有着倔强的脾性,即使家人都劝他参军危险,王延周还是固执地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参加了当地的军事训练团,成为一名小士兵。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轻的王延周,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敌人无情的枪炮,毁坏着他的家园,朝夕相处的同学战友,在飞溅的鲜血中倒下。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英雄梦已经没有了,王延周胸中回荡着保家卫国的豪气,他立下“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志向,逐渐蜕变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后来,王延周从战场上生还,但是抗日的意志却更加顽强,他给家里写了一封告别信,“不赶走侵略者,就再也不回家乡”,这封信仿若王延周留下的遗书,从此他视死如归。王延周报名参加了黄埔军校,因为见识过日寇空军轰炸带来的满目疮痍,他毕业后没有钻研当军官的路子,而是报考航空军官学校,决心在云层之上抗击日寇。王延周成绩优秀,被派到美国航空部队强化训练,后成为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虎队的飞行员。壮志凌云乘风去,国恨家仇任飞旋,王延周在实战中快速成长,穿梭在炮弹和战火之间,向着日寇俯冲投弹。飞虎队骁勇善战,但也同样伤亡惨重,从中美飞虎队建立,到抗战胜利,共有3386人牺牲在战场上。王延周能在敌机追袭中幸免遇难,全凭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和飞行技巧。他数次穿越生死航线,驾驶着战斗机飞跃禁区。抗战胜利后,王延周在一次飞行中迷失航向,进入了解放区,解放军朴素的生活让王延周大开眼界,军区领导跟民众打成一片,令王延周倍感新鲜,他就此留了下来。王延周在解放区感受到了新气象,自己的思想也发生转变,后来他加入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击落美军飞机立下战功。在开国大典上,这位曾经的飞虎队英雄,成为一名骄傲的新中国飞行员,驾驶着飞机穿越天安门。然而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王延周曾经的身份遭受非议,被人诬陷,身陷囹圄,还因此妻离子散。尽管生活发生剧变,王延周却没有自怨自艾,他坚守着自己的清白,回到老家成为农民,踏踏实实的过着自己的生活。1983年,县委领导夏良柏来到孙家村工作,王延周被安排过去烧水倒茶,夏良柏看到王延周穿着空军的拉练裤,心生好奇,这才得知王延周的曲折经历。王延周已经是一个看淡一切的老人,夏良柏不愿让英雄埋没,因此写了一份陈述报告,帮助了王延周恢复身份。时隔多年,王延周作为抗战老英雄、飞虎队飞行员,得到了他应有的待遇,王延周过去的事迹,也因此被人们得知。在荣誉之外,王延周依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他只是一个深藏功与名的老战士。有人问王延周,过去这么多年,为何从未说起自己当飞行员的英勇事迹,王延周还是那样平静:“都是庄稼汉,说了人家还当我吹牛呢,还是种好庄稼最实在。”参考资料:传奇飞行员王延周:飞越历史的天空.人物杂志
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

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

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夜色笼罩着朝鲜战场的大水洞,枪炮声撕裂寂静,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落入敌手,被...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六名志愿军女兵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她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六名志愿军女兵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她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六名志愿军女兵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她们戴着棉帽,穿着肥大的军装,留着齐腰麻花辫,笑容甜美整个画面看起来是那么的真实、亲切、感人。看她们稚嫩的脸庞,可能也只有十八九岁。您瞅这照片上的丫头片子们,那笑模样能把坑道里的冰碴子暖化。中间的是卫生员王清珍,当时才17岁,上甘岭战役时她在坑道里护理20多个伤员给重伤员喂饭、换药,甚至用嘴帮伤员吸出喉咙里的痰。右边攥着绷带的小李娥,原本是文工团员,战役打响后背着药箱就往前沿跑胳膊上至今留着弹片划伤的疤——这些藏在军装下的故事,比照片本身更让人鼻尖发酸。说起来那会儿的女兵连轴转是常事。上甘岭坑道里缺水,她们就把积雪装在钢盔里化水,先给伤员擦脸再自己喝没灯油就着月光写护理记录,铅笔头短得捏不住就绑在树枝上。有个叫周文英的姑娘,为了抢救伤员被炮弹震晕,醒来后发现自己怀里还护着没打完的针剂。这张合影背后,其实藏着更揪心的细节——拍摄时她们刚从前沿救护所撤下来脸上的笑容是强撑着的,袖子里还沾着没洗干净的血渍。更让人破防的是她们的“装备”。照片里看着整齐的军装其实是好几个人轮换着穿的——谁要去前沿阵地,就把相对干净的那套换上。最小的张敏才16岁,发的棉鞋太大,就垫着树叶走路,结果脚底板全是冻疮。可你看她们梳得一丝不苟的麻花辫,辫梢还系着从降落伞上拆下来的红布条这哪是上战场啊,分明是把青春扎成了花,开在硝烟里。现在翻看抗美援朝史料,会发现这样的合影太珍贵了。当时美军投掷的燃烧弹把山头炸成焦土,摄影师冒着炮火抓拍时女同志们正往防空洞搬绷带,听见“来张相”才赶紧拢了拢头发。这张照片能保存下来,得感谢通信兵小吴——他把胶卷藏在绑腿里穿越火线时被弹片划破小腿,血把胶卷盒都染红了,却死活没松手。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上甘岭的坑道里,她们用搪瓷缸当听诊器用弹壳做药棉盒,在枪林弹雨里开出了“战地玫瑰”。照片里站在最左边的姑娘叫刘禄曾,后来成了翻译官,晚年总摸着照片说:“那时我们怕吗?怕啊。可你看这笑,是知道自己在守着身后的新中国,就什么都不怕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七十年后再看这张照片,她们眼里的光依然能烫到人心——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不过是一群孩子把青春裹进军装,扛住了本该父辈们扛的枪。照片背后的钢印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摄影组”,可谁也不知道按下快门的战士姓甚名谁。但这六张笑脸早就刻进了历史:她们是护士,是通信兵,是宣传员,是上甘岭战役里2100多名志愿军女兵的缩影。当她们在坑道里哼着《我的祖国》给伤员换药时,或许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后人眼中的光。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