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教育部

录取通知书上多了一行字,反倒让家长和学生心里打鼓了。就是那句“本院是教育部批准

录取通知书上多了一行字,反倒让家长和学生心里打鼓了。就是那句“本院是教育部批准

录取通知书上多了一行字,反倒让家长和学生心里打鼓了。就是那句“本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录取通知书上的“多余声明”,咋把家长整焦虑了?“哎,你瞅瞅这录取通知书,咋还专门写上‘有招生资格’啊,这学校该不会有啥问题吧?”李阿姨举着孩子的武汉晴川学院录取通知书,在小区楼下唠嗑时,把这话抛了出来。周围几个刚经历高考报志愿的家长瞬间围过来,盯着通知书上那句“本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议论声“嗡嗡”响开了。一、录取喜悦被“声明”浇了冷水事情得从孩子收到录取通知书说起。小李(化名)今年高考发挥不错,被武汉晴川学院录取,本来一家人欢天喜地,通知书到手那天,还特意买了鞭炮想热闹热闹。可拆开信封,看到那句专门强调招生资格的话,李阿姨心里“咯噔”一下,喜悦劲儿直接少了一半。“咱也不懂啊,好端端的录取通知书,咋突然加这么一行?是不是这学校不正规,怕咱怀疑,才急着自证?”李阿姨当晚就给在外地的表哥打电话,表哥家孩子去年刚上大学,对这些事儿多少懂点。表哥听了也犯嘀咕:“我家孩子那公办院校通知书,可没这说法。要不你查查学校到底咋样?”这一查,李阿姨更慌了。她登录教育部官网,翻了好半天“全国普通高校名单”,终于找到武汉晴川学院,确认是正规民办本科,前身还是武汉大学珞珈学院,2016年转设更名的。可心里那股子不安,还是没完全消散。二、家长群里炸了锅,“自证”引发连锁焦虑李阿姨把这事在家长群里一说,群里直接炸锅。“我家孩子通知书咋没这行字?难道民办院校都得这么写?”“会不会是学校之前有啥负面,怕家长不放心才强调?”有位家长更直接,给孩子辅导员打电话咨询。辅导员哭笑不得:“这就是正常说明,民办院校想让家长安心,证明自己是正规军,不是野鸡大学。”可家长们还是半信半疑,毕竟在大家印象里,“正规院校”根本不用特意声明,就像公办大学,录取通知书简洁明了,从不会加这类“自证资质”的话。小李也被家里的氛围搞得有点郁闷,本来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现在却跟着担心学校是不是真有问题。他偷偷查学校官网,看校园环境、专业设置,又在社交平台搜学长学姐的分享,发现学校教学、活动啥的都挺正常,这才稍微放下心,反过来安慰李阿姨:“妈,学校是正规的,别瞎操心了。”三、“自证”背后,是民办院校的无奈与误解后来,李阿姨通过学校招生办了解到,加这句话的初衷,真就是为了让家长和学生放心。民办院校招生太难了,这些年“野鸡大学”坑害学生的新闻不少,家长对民办院校天然有顾虑,总怕孩子一不小心进了不靠谱的学校。学校也是没办法,才想着在录取通知书上强调资质,把“正规”俩字明明白白写出来,就怕家长因为不了解,错过孩子的录取。可这好心的“强调”,为啥会起反效果?说到底,是大众对民办院校的刻板印象在作祟。在很多人心里,公办院校就是“正统”“可靠”的代名词,民办院校总被打上“花钱就能上”“教学质量差”的标签。武汉晴川学院这类正规民办本科,明明有不错的师资、教学资源,却得靠一句“自证声明”来争取信任,想想也挺无奈。四、打破偏见,要靠“正规”二字实打实这件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遇到类似情况,别着急焦虑。就像李阿姨他们,要是一开始能冷静下来,去教育部官网查学校名单,或者直接联系学校招生办,就能很快确认正规性。对于民办院校来说,光靠录取通知书上的“自证声明”远远不够,得用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就业口碑说话。只有让家长和学生看到,民办院校在教学、育人上的用心,才能真正打破偏见。而我们作为家长和考生,也该放下对民办院校的刻板印象,客观看待每一所正规高校——毕竟,不管公办还是民办,只要能让学生学到本事、实现成长,就是好学校。录取通知书上的那行“多余声明”,看似是民办院校的“自乱阵脚”,实则折射出教育领域里的信任难题。希望以后,我们能少点对民办院校的误解,多些理性判断,让每一份录取通知书,都能单纯成为喜悦的象征,而不是焦虑的源头。

塔斯社的消息说,俄罗斯教育部副部长宣布,为鼓励在校女大学生和育龄女职工提早生育,

塔斯社的消息说,俄罗斯教育部副部长宣布,为鼓励在校女大学生和育龄女职工提早生育,多多生育,教育部将提供各类条件,包括育儿照护等,到2030年,俄罗斯将至少在大学开辟1000个亲子室等。俄罗斯近年来面临严峻的人口危机。...
韩国总统李在明这回是真扛不住了!20日下午,他正式宣布撤回对教育部长官候

韩国总统李在明这回是真扛不住了!20日下午,他正式宣布撤回对教育部长官候

20日下午,他正式宣布撤回对教育部长官候选人李镇淑的提名。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从提名到撤回整整折腾了21天,成为本届政府首个提名泡汤的长官人选。李镇淑上个月29日被提名为教育部长官,结果在国会听证会上被扒出涉嫌指导...
【#教育部明确严控暑期作业总量#】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就做好2025年中

【#教育部明确严控暑期作业总量#】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就做好2025年中

【#教育部明确严控暑期作业总量#】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就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进行部署,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明确要求严控暑期作业总量。通知明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有关要求,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等屡禁不止、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要坚持劳逸结合、综合发展、健康成长原则,严控暑期作业总量,科学规范作业布置,坚决杜绝用手机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现象,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广大师生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假期。通知要求加强安全教育,提升防范能力。暑假期间,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及时发布安全提示,提醒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注意自身安全,严防各类安全事件发生。(教育部)
美国教育部大规模裁员计划或将继续

美国教育部大规模裁员计划或将继续

当地时间7月14日,美国最高法院撤销了联邦法官的一项命令,并允许特朗普政府在教育部实施大规模裁员。5月,美国一名联邦法官下令,要求特朗普政府恢复1300多名美国教育部员工的职位,阻止特朗普政府推进教育部大规模裁员的计划...
明年军校可能会大火!7月,骄阳似火!可比骄阳还要火的是——军校和军校生!

明年军校可能会大火!7月,骄阳似火!可比骄阳还要火的是——军校和军校生!

明年军校可能会大火!7月,骄阳似火!可比骄阳还要火的是——军校和军校生!真是令人欣喜啊!终于不是哪个网红或者是明星了!可至今有些家长还不清楚我国究竟有哪些军校招高中生呢!今天,咱们就专门来聊聊这个事情——2025年,我国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的军队院校共有22所。这22所军校,按照其隶属关系和培养方向,可以归类到六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以及武警部队中。虽然武警部队不属于解放军序列,但其院校也被纳入到了军校招生体系中。以下是这22所军校按六大军种的归类列表:一、陆军(8所)1、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陆军步兵学院(江西南昌/河北石家庄)3、陆军装甲兵学院(北京)4、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安徽合肥)5、陆军防化学院(北京)6、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7、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8、陆军勤务学院(重庆)二、海军(5所)1、海军工程大学(湖北武汉)2、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3、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4、海军航空大学(山东烟台)5、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三、空军(4所)1、空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2、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3、空军预警学院(湖北武汉)4、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陕西西安)四、火箭军(1所)1、火箭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五、战略支援部队(2所)1、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河南郑州)2、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北京)六、武警部队(武警)(2所)1、武警工程大学(陕西西安)2、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以上归类希望能帮助家长解决对军校体系的认知盲区。从上面可以看出:陆军军校最多,共8所(占比36.4%),覆盖步兵、装甲、防化等全兵种。你若报考军校,需要明确以下四大难点:高分数线,普遍超一本线;严体检,如视力要求;政审三代,直系亲属无犯罪记录;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女生的名额非常稀缺。根据2025年军队院校招生计划,全国22所军校共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收16,690人,其中男生15,554人,女生1,136人。可以看出:军校以招男生为主,占比超93%,而女生占比不足7%!再给大家说明一下:1、战略支援部队:该军种是较新的军种,主要负责情报、技术侦察、电子对抗、网络攻防、心理战、卫星管理、航天测控等任务。其下属的两所大学专业特色鲜明。2、武警部队:武警部队是担负国家内部安全保卫任务的部队,其院校培养的是武警警官。虽然不属于解放军序列,但招生、培养、待遇等方面与军队院校类似。3、招生专业与方向:各军种院校内部的专业设置非常广泛,涵盖了指挥类、工程技术类、医学类、后勤类等。4、招生专业调整从2025年起,取消“指挥类/非指挥类”区分(原影响考研资格),改为本科毕业均可报考硕博,选择更灵活。医学类院校(如海军军医大学)女生比例显著高于作战类院校(如陆军步兵学院)。总之,军校具体的招生专业和计划每年由军委机关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想报军校的同学,你最心仪的军校是哪一所呢?高考军校生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也就是说没有985和211了。现在都叫“双一流”,主要是以学校、学科为主。
教育部这新规,扎得准!最新政策明确:父母任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即获外籍者,

教育部这新规,扎得准!最新政策明确:父母任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即获外籍者,

教育部这新规,扎得准!最新政策明确:父母任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即获外籍者,若想以国际生身份申请国内高校,必须满足近4年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新规出台的目的很明确,以堵漏洞的方式来实现。在国内某些地区,孩子出生时就获得国外国籍,而实际在国内上学,很多家长就利用孩子的国籍优势让孩子上大学,反正就是“国际生”,学费比国内生高一点,条件宽松一点,轻松上大学。某些孩子国籍就是来玩玩的,根本没有想去国外生活的打算,直接就在国内上大学,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新规出台后,这种仅凭国籍优势就想上大学的孩子没戏了。​这政策对普通考生来说是个好消息,竞争环境更公平了。那些靠国籍优势上好大学的,现在得和大家一起凭真本事竞争。这对教育公平是个很大的促进。​这个政策挺合理的,既考虑到了留学生的真实需求,又维护了教育公平。新规还可以督促一些在国外游学的学生认真学习、融入当地生活,不再是混日子。
1988年,14岁的小英雄赖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谁料后来不仅他的雕像被拆除,英雄

1988年,14岁的小英雄赖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谁料后来不仅他的雕像被拆除,英雄

1988年,14岁的小英雄赖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谁料后来不仅他的雕像被拆除,英雄事迹被教科书删除,就连其照片也被学校摘下,这是为何?提到“赖宁”这个名字,现代的年轻人估计都不认识他。但对于70后、80后而言,赖宁是少年时期的精神榜样,他就和我们课本中的雷锋一样,如今他的事迹已经在教科书中消失无踪,甚至还拆除了他的雕像。为什么现在的学校不再弘扬赖宁救火的事迹和精神了呢?1973年出生于四川石棉的赖宁,在亲友师长眼中是典型的“好学生”。学业优异,屡获“三好学生”称号,怀揣成为“李四光式科学家”的理想。他不仅是成绩单上的佼佼者,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发山火,火势凶猛,威胁山林、山村及重要的地面卫星接收站安全。彼时,未成年的赖宁主动加入扑救队伍,在火场奋战数小时后不幸遇难,生命定格在14岁。事件发生后,赖宁的牺牲引起了巨大反响。共青团四川省委迅速介入调查,当年5月,共青团中央基于其既往优秀表现及救火牺牲的事实,追授其“英雄少年”荣誉称号。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在1989年前后迅速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赖宁的形象通过文字、绘画、歌曲、电影等形式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建立塑像,他的“英勇无畏,舍己为公”成为那个年代理想少年的精神图腾。然而,社会认知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调整。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颁布,明确提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责任。法律的出台,让教育界、法学界及社会公众开始就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度反思。当未成年人面对危险时,是否应当鼓励他们像赖宁一样勇于献身?推崇“勇为”与强调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优先权”之间,是否存在价值排序的调整空间?这种反思并非否定赖宁个人或牺牲精神的价值,而是源于对同类悲剧事件的痛心观察。进入21世纪后,未成年人在模仿“见义勇为”过程中盲目冲进火场、跳入深水等导致自身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前后,多起类似事件成为社会讨论热点。舆论普遍意识到,未成年人身心未成熟,缺乏专业救援技能和风险判断能力。理念的更新直接推动了法规和政策的调整。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教育部门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弱化了要求甚至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内容,转而强调成年人的保护责任和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保护责任体系。在此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宣传导向发生了显著转变。为了避免向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传递可能诱发盲目冒险行为的信号,也为了更集中地宣传科学的防灾避险知识。赖宁救火的事迹内容被陆续从全国中小学校,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思想品德等教科书中移除。许多学校教室、走廊等场所悬挂的赖宁画像、语录被取下,代之以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应急避险等主题教育宣传栏。这一过程所引发的舆论关注,“赖宁雕像消失了,精神在何处?”赖宁形象在公共空间的淡化,确实带来了一些争议。是淡化还是遗忘?精神价值被否定?然而,更多理性的声音指出,赖宁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青少年楷模,其事迹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并未被否定,而是被放置在新的认知框架下进行审视和扬弃。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赖宁的故事可以、也应当被赋予新的解读维度,如肯定其对国家和集体的朴素热爱、追求理想的执着、在实践中学习探索的积极态度等。正如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所强调的,更应学习赖宁身上的“远大志向与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品质在当下依然珍贵。因此,赖宁故事的演变,其核心意义超越了少年英雄个体的命运起伏。这是一次从“鼓励牺牲”到“倡导科学防护与智慧担当”的价值重塑。赖宁的形象,已从单纯鼓励模仿的对象,转变为一段促使社会反思“如何更好地保护下一代、如何更科学地定义青少年责任担当”的集体记忆。主要信源:(中青在线——赖宁这个精神符号过时了吗)
教育部还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打破孩子上高中的焦虑,势在必行,中考分流,本身就

教育部还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打破孩子上高中的焦虑,势在必行,中考分流,本身就

教育部还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打破孩子上高中的焦虑,势在必行,中考分流,本身就是逆孩子们的天性,高中上了,考不上大学,基本上大多数家长还是心平气和的可以接受,但是上不了高中,还是很多人的遗憾和意难平。在不少家长心里,中考比高考还让人揪心。孩子才十五六岁,正是懵懵懂懂的年纪,却要在中考这道坎上被“分流”,要么进入高中继续求学,要么转向职业教育。很多家长看着孩子课本上没写完的笔记、书包里还没来得及做的练习题,心里直犯嘀咕:就这么一次考试,真能决定孩子以后走哪条路?现在的孩子打小就泡在题海里,小学学奥数、初中补英语,周末比上学还忙。为啥?还不是家长怕孩子在中考掉队,上不了高中。有些孩子明明开窍晚,初中成绩平平,可谁能保证到了高中不会“逆袭”?但中考分流却像一道铁闸,把这些可能都拦在了门外。有家长在家长群里诉苦,自家孩子初二成绩下滑,初三奋起直追,可时间不够,最后差几分没考上高中,孩子在家哭了好几天,当父母的看着揪心,总觉得孩子还没来得及证明自己就被“判了出局”。再说职业教育,虽说国家一直提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但现实里,职业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社会认可度都和普通高中有差距。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去了职校,学不到真本事,以后在社会上也难有好出路。网上有个段子流传很广:“考不上高中,感觉就像被提前踢出了‘赛道’。”这话虽然夸张,却道出了很多家长的担忧。其实大家对“考不上大学”反倒没那么焦虑。身边不少例子,孩子上了高中,哪怕最后只考上专科,家长也觉得孩子尽力了,至少体验了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心智也更成熟了。可没上高中,就像人生少了一段重要经历,这种遗憾不是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能轻易抚平的。如今教育部关注到民众的呼声,确实是件好事。打破高中入学焦虑,或许可以从扩大普高招生比例、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两头发力。比如增加高中学校数量,让更多孩子有学上;给职业学校投入更多资源,让职校生也能掌握扎实的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体面的工作。毕竟,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不应该在刚起步时,就因为一次考试失去选择的机会。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