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烈士陵园

这是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被关在“白公馆”的他,穿着

这是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被关在“白公馆”的他,穿着

这是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被关在“白公馆”的他,穿着破旧的短裤和凉鞋,头上顶着的大大的飞行帽,手扶炮弹,开心的看着镜头,或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照相这样开心的事情了吧?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41年3月15日,宋振中出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宋绮云是《西北文化日报》的总编辑,母亲徐林侠是该报的记者,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成员,长期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这一年,抗战正处于艰苦阶段,国民党内部的一些特务机关不断打压共产党人,也就在当年9月,宋绮云和徐林侠在西安被捕,那时宋振中还不到八个月大,因为年纪太小,无法与父母分离,也被一并押入监狱。刚被捕时,他们一家被关押在西安,后来被转移到重庆,先后被关进白公馆、渣滓洞、贵州息烽集中营等地,这些地方条件极其恶劣,监狱的牢房阴冷潮湿,饭菜是发霉的糙米,里面还掺着沙子和虫子,有时连菜叶也煮不熟,水也常常是浑浊的,冬天没有御寒的衣物,夏天牢房里闷热如蒸笼,蚊虫肆虐,这样艰苦的环境,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生存的地方,但宋振中挺了过来。长期的营养不良使他的身体发育严重受限,四肢纤细,头部却显得特别大,狱友们看着这个面黄肌瘦的小孩,心疼地给他起了个绰号——小萝卜头,这个带着几分心酸的外号,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牢房的窗户很高,他得站在父亲的肩膀上,才能勉强看到一角灰蒙蒙的天空,他也没背过书包,更没走进过真正的学校,但他从小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极大渴望,看到大人们在牢里偷偷写字、传纸条,他就缠着大家问那是什么,慢慢地,他开始跟着学认字。监狱里关押着许多有文化的共产党人,他们看到这个孩子聪明懂事,便主动轮流教他,有的教他背古诗,有的教他识字、算术,甚至还有人教他俄语,可监狱里什么都缺,没有笔,也没有纸,父亲就把树枝磨尖当笔用;母亲从棉衣里扯下棉花烧成灰,兑点水做成墨水,狱友们把特务发下来的草纸省下来,一张张叠成小本子,缝起来给他当练习本。小萝卜头趴在水泥地上,用树枝蘸着墨水,一笔一划地学习,有时地面冻得硬邦邦,手也冻得发红,他还是咬牙坚持,一次,他在上课时把算术题全都答对了,黄显声将军见了,决定把自己珍藏的一支铅笔送给他,这支笔已经被用得很短了,但仍然能写出黑亮的字迹,小萝卜头激动得把它用纸层层包好,贴身藏在衣服里,睡觉都不舍得放下,这支铅笔成了他最宝贵的东西。渐渐地,小萝卜头不只是个学生,也成了牢里的“小帮手”,他年纪小又不起眼,特务对他警惕性不高,他能在牢房之间自由走动,便开始帮大人们传递情报,他把纸条藏在鞋底、衣领,甚至那支铅笔的橡皮套里,有一次,狱友突发胃病,想吃碗热面条安慰一下,小萝卜头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他找来罐头盒子,在女生牢房借来一点面条,又从过道的油灯里倒出几滴油,偷偷煮了一碗面送过去,这碗面虽然简单,却让狱友感动得热泪盈眶。1949年夏天,外面的战事节节胜利,重庆即将解放的消息在牢中悄悄传开,大人们都盼着那一天,小萝卜头也跟着高兴,他开始幻想自己能走进真正的课堂,用那支铅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可就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4天,悲剧发生了。9月6日深夜,特务突然闯进牢房,将宋振中和他的父母秘密押走,他们被带到重庆歌乐山下的戴公祠附近,在那里,这一家三口被枪杀,当人们后来找到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他还紧紧攥着那支短短的铅笔,仿佛那是他通往未来的钥匙,他牺牲时还不到九岁。新中国成立后,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年幼的烈士,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那支只剩3厘米的铅笔也被珍藏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中,每年,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来到那里,在展柜前驻足良久,有人看到那支笔,会低头沉思,也有人在留言簿上写下心声,有的孩子说:“我有那么多文具,他只有一支铅笔,”有人写道:“那不是一支普通的笔,那是希望的种子,是信仰的火苗,”信息来源:缅怀共和国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牺牲时还未满9岁——新华网
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

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

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所长告诉他:“王悦发同志牺牲29年,一个来扫墓的家人都没有,真可怜!”2013年清明节那天,以前当过工兵一团政治处宣传干事的韩维民,特意跑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去给他的战友王悦发扫墓。到了那儿,他听到了一件让人心里头怪不是滋味的事儿:王悦发这哥们儿,1984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里牺牲了,结果这29年来,居然没有一个亲人来给他上过坟。这话听了,像根针扎在心里,生疼!王悦发啊,老韩的战友,活生生的人,为国家豁出命去了。29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麻栗坡的风霜雨雪,就这么冷冷清清地盖在他墓碑上?张所长那句话,“真可怜”,听着软刀子割肉,疼的不是人没了,是人没了,还被彻底忘了根!问题明摆在这儿。王悦发为啥没亲人来?不是亲戚无情,是骨肉离散太久!打听出来,他黑龙江老家就剩个妹妹,当年哥走时还是个小不点,连路都不认识。后来信件断了,联系没了,妹妹想找哥,就像大海捞针。这事儿揪心就揪心在,我们的烈士信息体系是纸糊的吗?牺牲了,名字刻上碑就算完事了?家里的孤儿寡母找不着人,咋办?没人管了吗?老韩他们部队是王悦发的家,部队管善后的部门是干啥吃的?29年啊,愣是没个人帮着烈士家里接上头?这算不算对牺牲战士的另一种背叛?每次清明,报纸电视都讲英雄故事,催人泪下。可王悦发的墓前,荒了多少个春天?英雄不能只在纪念日当摆设,平时就该把他的亲人、他的根,紧紧连在一起!部队和地方之间,那些烈士档案资料,是传家宝还是锁进了抽屉睡大觉?但凡信息畅通点,那张证明地址的小纸条能早点到他妹妹手里,何至于让一个烈士在地下孤单近三十年?这事儿太打脸了,拍着胸脯喊尊崇英雄,落到实处就泄了气?制度上的断裂带,活生生把烈士和他血脉相连的亲人,隔成了陌生人。说到底,王悦发的孤独不是个例,只是碰巧被老韩撞见了。麻栗坡上千座墓碑,还有多少王悦发无声地躺着?老韩买烟代替家人祭奠,这情谊真,可也真叫人心酸。英雄流血牺牲,不能到末了换来家人对着空名册茫然无措,连该去哪个山头哭都不知道。这事儿摆出来,就是要问问: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不忘”,到底用了几分真心?是不是该有人担起责任,把散落的信息串起来,让每一位烈士,在九泉之下能真正等到迟来的那一声“家里人来看你了”?别再让制度和流程的冷漠,寒了地上人的心,也冷了地下英雄的魂。
铭记抗战历史致敬抗联英烈|佳木斯烈士陵园:红色基因永不变苍松翠柏慰英灵20

铭记抗战历史致敬抗联英烈|佳木斯烈士陵园:红色基因永不变苍松翠柏慰英灵20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佳木斯烈士陵园:红色基因永不变 苍松翠柏慰英灵 2025-07-19 11:42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三万平方米的佳木斯烈士陵园肃穆矗立,松柏常青,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建设...
课堂开在烈士陵园:江苏大学百名学子共上“行走的思政课”

课堂开在烈士陵园:江苏大学百名学子共上“行走的思政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雄壮的国歌声在陵园上空回荡,全体师生肃立注目,齐唱国歌。学生代表缓步上前,向王龙烈士墓敬献了花篮,并整理缎带,寄托哀思与敬仰。紧接着,全体人员脱帽,默哀一分钟,并向王龙烈士纪念碑行三...
1984年,一个19岁的女兵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她偷偷对着天空连开三枪,就为了

1984年,一个19岁的女兵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她偷偷对着天空连开三枪,就为了

1984年,一个19岁的女兵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她偷偷对着天空连开三枪,就为了送别牺牲的战友,结果战功没了,入党资格也被取消了,可谁能想到,20年后,她带着957朵玫瑰回到烈士陵园,用满园鲜花完成了当年没能好好说出口的告别。那一瞬间,她想起三天前那个16岁的小战士还缠着她要听歌,现在却躺在白布包裹的塑料袋里,枪声在群山间回荡,也彻底改变了这个贵州六盘水姑娘的命运。这次“违规开枪”让谢楠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三等功和预备党员资格,当时没人知道,她军装口袋里还装着一份手抄的烈士名册,上面密密麻麻写着957个名字。谢楠所在的第67野战医疗所,40名女兵平均每天要处理300多个外伤换药。伤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被地雷炸断双腿后第一句话是“护士姐姐帮我看看鞋里有没有信”。很多小战士习惯在军鞋里藏遗书,有次拆线时,医生甚至发现伤口里还裹着被血浸透的家书。那个年代的孩子,总觉得把最重要的东西贴身放着才安全。者阴山战役期间,因为棺木短缺,部分烈士遗体暂用塑料袋密封防腐。谢楠至今记得那辆运输卡车的车牌号,因为有个担架员说这几个数字在乐谱里像“誓要救尔”。关于那三声枪响,后来有人说谢楠按的是苗族送魂习俗,她的祖母确实是六盘水苗寨后人,苗族丧葬中有鸣枪指引亡魂回乡的传统。被处分后,谢楠依然每天提前两小时上班,把烈士遗物分类登记。她给每个塑料袋都别上写有部队番号的小布条,怕弄混了这些孩子的身份。2004年转业后,谢楠在昆明开了家鲜花店,每年清明前半个月,她就停止接单专门准备玫瑰,花店员工发现,老板对花的要求近乎苛刻,每朵玫瑰都要亲自筛选。整整20年,谢楠每年清明都会带着957朵红玫瑰去麻栗坡。这个数字对应着当年她手抄名册上的烈士人数,她说这是欠下的债,必须一朵不少地还清。2020年,当年谢楠的处分依据已经不适用现行法规,2021年4月,有关部门正式恢复了她的立功受奖资格。拿到迟到了37年的三等功奖章时,谢楠没有激动,只是说,现在可以正式给他们敬礼了,她抚摸着奖章,眼神望向远山,那里埋着957个再也长不大的孩子。4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护士已经满头银发,但每年清明,她依然会穿上那套洗得发白的军装,带着玫瑰花来到这里。她说要替那些再也没能老去的战友们,看看今天的和平年代。2024年清明,谢楠最后一次带着957朵玫瑰来到陵园。她说年纪大了,以后可能来不了了,但这份40年的约定,她算是守完了。花瓣在烈士墓前飘散,像当年那些孩子离开时的青春年华。谢楠站在墓碑前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转身离开,背影在夕阳下被拉得很长,像是在和过去的岁月告别。信源:南方《人物周刊》(利辛人,真实的芳华在这里,女兵谢楠的老山情怀。)
2023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

2023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

2023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墓碑上似乎少了什么,竟因此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据新播报2024年8月14日报道,2023年的时候,广西防城港的小陈过得挺混的。27岁的他开着一家旧货...
2022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

2022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

2022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墓碑上似乎少了什么,竟因此找到了人生的意义!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
2023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

2023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

2023年,广西一小伙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天闲逛,偶然进入了烈士陵园,祭拜时发现墓碑上似乎少了什么,竟因此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据新播报2024年8月14日报道,2023年的时候,广西防城港的小陈过得挺混的。27岁的他开着一家旧货回收店,生意虽然一般,但日子还算能过下去,起码每个月还有点结余。可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生活像一锅没放盐的汤,啥味都没有。每天睁开眼就是重复的琐碎,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他实在憋得难受,就想着出去走走透透气,一路上他脑子里全是“我到底活着是为了啥?”这一类问题。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他来到了靖西烈士陵园。陵园里静悄悄的,四周绿树成荫,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安静下来。他一个人慢慢地在墓碑间穿梭,看着那些名字和出生死亡的年份,心里一下子被击中了。很多烈士牺牲时才20出头,有的甚至还没他年纪大。这些年轻人,把命都交给了国家和人民,而自己呢?衣食无忧,却整天在那儿喊生活没意思,真是羞愧得慌。正走着,他停在一块墓碑前。这是战斗英雄常超淼的墓碑,上面详细写着他的英勇事迹,唯独没有照片。小陈环顾了一圈,发现不少烈士墓碑都没有照片。这时候,他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能给他们配上照片,来祭拜的人看着就更亲切、更有代入感。”刚开始他还犹豫了一下,觉得自己平时得看店,哪有时间折腾这些事。也想着干脆晚点再说,可一转念,他又觉得拖下去只会让照片越来越难找,到时候想做都做不了。说干就干,他立马行动起来。白天照常看店,晚上就开始查档案、修照片,甚至亲自写信联系烈士的家属,说明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大多数亲属都特别支持,还寄来了珍贵的老照片。问题也来了,这些照片很多都是黑白的、模糊的,有的都快看不清人脸了。小陈就耐着性子,一点点修,一张张复原。为了让照片能长期保存,他还决定做成烤瓷像,不怕风吹雨淋。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天都在店和家之间两头跑,白天忙生意,晚上修照片,连饭局都推了。他的朋友一开始不太理解,后来知道他在做什么之后,不但没再劝,反而主动加入进来帮忙。几个人分工协作,有的找照片,有的做修复,有的研究烤瓷技术,干得有模有样。一年多过去,他们一共投入了3万多块钱,终于为200多位烈士贴上了烤瓷照片。看着一块块墓碑上,那些年轻又坚定的面孔,小陈心里特别踏实。有一回,他给一位叫张力的烈士更换照片,意外发现这人竟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角色的原型。他激动坏了,赶紧把这个故事发到网上,结果引来了无数网友点赞,还有人留言说一定要去陵园祭拜,这让小陈更觉得自己干的这事太值得了。现在,小陈还在通过短视频平台继续征集烈士的老照片。小陈说,这事他会一直坚持下去。信源:新播报

“英烈之家”获颁产权证 安徽两部门联合推进烈士陵园不动产登记专项工作

大皖新闻讯近日,黄山市黟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为该县美溪口革命烈士陵园颁发了编号为34023524184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书》。据悉,这是安徽开展烈士陵园不动产登记专项工作以来,颁发的第一本关于烈士陵园的不动产权证书...
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的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

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的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

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的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不停地对着墓碑大声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666]1984年4月28日,云南老山634高地,23岁的尖刀班班长陶荣华在战斗中牺牲。此时,他的新婚妻子李发英已怀孕20天。35年后,李发英带着儿子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在丈夫墓前喊道:“儿子养大了,你看看吧!”1983年春节,陶荣华与青梅竹马的李发英结婚,但仅20天后,部队紧急召回。他所在的119团当时已进入战备状态。这个湖南衡东的农家青年,婚后第21天就踏上了战场。4月28日的634高地争夺战中,陶荣华带领全班突破三道防线,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时中弹牺牲。战友回忆,他倒下时怀里还揣着新婚妻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孩笑容灿烂,不知道20天后会成为遗孀。李发英回忆,怀孕时部队送来了烈士证和抚恤金。尽管有人劝她改嫁,她仍决定生下孩子。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1984年冬,儿子陶凯出生,7斤重的男孩哭声嘹亮。陶凯的名字寓意胜利,纪念父亲未归的战场。李发英白天种田晚上做缝纫,硬是靠双手把儿子送进大学。她床头始终摆着丈夫的军装照,这一等就是35年。2019年,李发英终于带着35岁的儿子踏上云南扫墓之路。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着960位烈士,退役军人事务部数据显示,老山战役中约200名烈士有遗腹子。陵园管理处主任张子培说,许多烈士子女成年后前来扫墓,他们的名字常带“军”“荣”等字,延续父辈的纪念。陶荣华所在连队战后有17人牺牲,其中9人新婚不久。这些烈士的平均年龄仅21。3岁,最年轻的只有18岁。如今634高地遗址,当年被炮火削平的山头已长满松柏,当地人称作“英雄林”。陶凯说,父亲的战友常来家中,讲述战场故事,教他打军体拳。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到边疆工作,延续父亲的精神。“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觉得自己也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陶凯现在是一名工程师,参与西部建设项目。李发英最大的安慰,是儿子继承了丈夫的军人品格。她把丈夫的烈士证明书、三等功勋章和战地日记锁在樟木箱里。她指着正在敬军礼的孙子说,这个刚考入国防科大的00后,选择延续家族的从军传统。清明,李发英第35次擦拭着丈夫的墓碑,身后是三代人的军礼。墓碑前摆放着新鲜的衡东蜜橘和手绣鞋垫。陵园工作人员说,李发英每次来都带这两样东西。这份穿越时空的守望,见证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坚守。从23岁的新婚妻子到82岁的耄耋老人,李发英用35年兑现了承诺。儿子陶凯长大了,孙子也即将参军。634高地的英雄精神,在这个家庭中代代相传。陶荣华牺牲时,李发英怀孕才20天。她不知道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只知道这是丈夫留给她的最后念想。麻栗坡烈士陵园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960位烈士,960个家庭,960份永远的思念。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承受。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细水长流。这就是和平年代里,我们应该记住的英雄家庭。信源:《国家记忆》《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