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我没那么多钱,你去找我保险公司吧。”肇事司机看着警方对该严重追尾事件,
“熊猫血,我没那么多钱,你去找我保险公司吧。”肇事司机看着警方对该严重追尾事件,所开具高达35万的赔偿金额单。倒反天罡!女子连续24年无偿献血,2020年突遭车祸,在医院抢救时输血,过后血站报销了5180元,事后,女子找到保险公司报销,报销公司却称血站已经报了,拒绝赔付!2022年4月的最后一天,52岁的袁秀芳像往常一样整理抽屉,24本无偿献血证整齐码在铁皮盒里,最新一本的采血日期停在2022年3月15日。她摸着第100次献血时血站送的银质奖章,想起1998年第一次献血时,护士说的那句:"您的血能救三个人。"此刻的她不会想到,两个月后,这些红色证书会成为一场法律纠纷的关键原因。2022年5月12日早高峰,袁秀芳的电动车刚过斑马线,左侧突然冲出一辆抢黄灯的轿车。金属碰撞声撕裂晨雾,她被撞飞至5米外的公交站台,鲜血浸透的工作服上还别着"优秀调度员"的胸牌。急救车呼啸而过时,司机王建军蹲在满地碎片中喃喃自语:"完了,保险刚过期10天。"市三院的输血科里,医生盯着袁秀芳的病历皱眉:"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库存只有3个单位。"护士长突然想起什么,翻开她的献血记录:"24年累计献血11200毫升,符合'无偿献血者优先用血'政策。"当5180元的用血报销单送到病房时,袁秀芳正看着监护仪上的心跳曲线,觉得这算是命运对她24年奉献的温柔回应。保险公司的拒赔通知书来得猝不及防。"已从血站获得补偿,医疗费应扣除5180元。"理赔员指着保险条款第17条,镜片后的目光扫过袁秀芳床头的献血证。她捏着35万的赔偿清单,上面列着颅骨修补术、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突然想起10年前献血时,血站工作人员说的"您的血在关键时刻能救命"——此刻她的命,却被保险公司用条款切割。第三次庭审的质证环节,原告律师举起《献血法》第十四条:"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时,免交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这是国家对公益行为的鼓励,并非侵权责任的赔偿。"保险公司代理人翻动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试图证明"医疗费不得重复赔偿",却被法官打断:"血站报销是行政奖励,与侵权损害赔偿分属不同法律关系。"2023年1月的判决书上,"全额赔付35万元"的黑体字格外醒目。法官在说理部分特别指出:"袁秀芳24年无偿献血的行为,体现了公民对社会公益的主动担当,这种担当不应在侵权纠纷中被削弱。保险公司以'已获补偿'为由拒赔,实质是对公益精神的误读。"当袁秀芳收到执行款时,特意去血站捐了第101次血。采血护士发现,她的手臂上新增了一道5厘米的手术疤痕,却仍以标准姿势握紧拳头——那个姿势,她保持了24年。袁秀芳的遭遇并非孤例,2020年浙江,消防员在抢险中受伤,工伤保险以"已获政府补助"为由减赔,最终法院判决全额支付;2021年广东,器官捐献者家属因"社会捐赠"被保险公司扣除医疗费,经公益诉讼后获赔。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社会公益行为的奖励,不能成为侵权责任方减轻义务的理由。这场耗时8个月的纠纷,最终在法律条文中找到了平衡,血站的报销单是社会对善意的回馈,保险公司的赔偿款是契约对责任的坚守。公益精神与商业保险,本应是社会安全网的两根支柱,而非互相排斥的选项。当袁秀芳的献血证与法院判决书并排放在抽屉里,前者记录的是一个公民对社会的付出,后者彰显的是法律对这种付出的尊重——这或许才是现代文明最动人的注脚,你的善意不会被辜负,你的权益必然被守护。在这个案例中,法律不仅裁决了赔偿金额,更校准了社会价值的天平。当个体以24年的坚持践行公益,社会理应以更温暖的制度反哺这种坚持。保护无偿献血者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善意信仰,而这种信仰,才是一个社会最珍贵的"救命血"。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文中均使用化名)创作来源:自贡在线《女子无偿献血24年,因车祸输血,血站报销5180元输血费,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费用,法院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