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老鼠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

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是另有一项无可替代的用途。航母作为现代军事力量的象征,虽然科技感十足,但内部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数千人生活在其中,食物储备丰富,垃圾源源不断,老鼠...
老鼠:这简直就是…丧尽天良。[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老鼠:这简直就是…丧尽天良。[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老鼠:这简直就是…丧尽天良。[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老鼠:这简直就是…丧尽天良。[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来源:唐春妮说娱乐 发表时间:2025/07/23 13:42:52
“别把人逼急了!2025年7月,上海,一老人家中总是冒出阵阵恶臭,还有蟑螂老鼠

“别把人逼急了!2025年7月,上海,一老人家中总是冒出阵阵恶臭,还有蟑螂老鼠

2025年7月,上海,一老人家中总是冒出阵阵恶臭,还有蟑螂老鼠乱爬!原来,老人经常捡垃圾回家,可她不收拾,就堆放在家中,引得邻居不满,儿媳妇也走了,只留儿子独自照顾老母亲,网友:这怎么忍受得了!72岁的陈阿婆,生活在...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是另有一项无可替代的用途。早年间,船上养猫确实是为了对付老鼠。古埃及人最早把猫带上船,那时候船是木头的,老鼠到处啃咬粮食、绳索,还带病菌,搞得船员健康出问题。猫天生会猎鼠,爪子利索,动作快,一抓一个准。维京时代,北欧水手也带猫出海,猫帮他们守住补给,避免鼠疫传播。黑死病那会儿,船上老鼠就是罪魁祸首,猫成了救星。探索时代,哥伦布他们航海时,猫跟着去了新大陆,帮着控制鼠害。猫适应力强,不管船摇晃多厉害,都能稳住身形,成了水手们的固定伙伴。英国皇家海军从17世纪起就把猫列为船上必需品,每艘船配几只,军官还给猫发津贴买吃的。猫不光干活,还让船员觉得有点家的味道,长途航行不那么孤单。历史资料显示,猫在船上地位高,有的船长亲自照顾猫,避免猫掉海里。猫也迷信多,水手觉得猫尾巴动静能预报风暴,其实是猫对气压敏感。船上猫传统延续到二战,那时猫在军舰上还是主力,帮着保粮食安全。美国海军档案里提到,猫在船上杀了无数老鼠,减少了补给损失。猫的猎鼠本领直接影响船只作战能力,要是老鼠毁了电线或食物,任务就泡汤了。猫的存在让船员安心干活,不用担心后院起火。转到现代,航母材质变了,全是钢铁,高科技密封,卫生管理严格,老鼠问题基本没了。鼠害少,为什么还养猫?关键在于心理层面。航母上几千人关在铁盒子里,几个月见不着陆地,天天面对海水和机器噪音,压力大得慌。研究显示,跟动物互动能降血压、减焦虑,猫正好派上用场。猫在甲板闲逛,船员摸摸毛,就能放松点。维基百科上说,猫提供陪伴感和安全感,让水手觉得不那么漂泊。美国海军历史杂志提到,猫是士气助推器,长途任务中,猫是唯一能抱的活物。现代军事心理学强调,动物疗法对士兵心理健康有帮助,猫简单有效。猫不需要特殊训练,就靠存在感安慰人。海军档案显示,二战时猫不光抓鼠,还帮士兵缓解孤独。皇家海军1975年禁猫,理由是卫生,但私人船上猫还多。现代航母上猫少见,但传统影响深。猫的心理作用无可替代,高科技设备再牛,也给不了那种温暖。船员反馈,看猫玩耍,就觉得团队更融洽。猫还促进船员交流,大家轮流照顾猫,拉近距离。相比养猫的成本,带来的益处大多了,资源消耗小,管理简单。各国海军都认可这点,美国海军虽没明文规定,但许多船上猫是事实存在。猫成了军舰文化一部分,象征人文关怀。说起舰猫传奇,得提西蒙这只猫。1947年左右,西蒙出生在香港码头区,瘦巴巴的,四处找吃的。1948年,英国皇家海军阿梅西斯特号军舰停港,一名水兵乔治·希金博特姆捡到它,偷偷带上船。西蒙适应快,在船舱转悠,抓老鼠本领高强。船员给它取名,喂剩饭,它很快就胖了。1948到1949年初,西蒙巡逻时,爪子刨鼠窝,牙齿咬断老鼠脖子,帮船清了不少鼠害。舰长伊恩·格里菲思喜欢它,常让它在指挥室歇着。后来舰长换成伯纳德·斯金纳,西蒙继续干活。维基百科记载,西蒙在船上地位稳,保护了粮食和缆绳。1949年4月,阿梅西斯特号进长江,遭炮击,西蒙脸和腿受伤,血流不止。船员抬它去医务室,医生拔出四块弹片,清洗伤口。西蒙几天后爬起来,继续抓鼠。船困147天,食物短缺,西蒙守住补给。它还杀了一只大老鼠,船员叫它“毛泽东”。西蒙的坚持让船员看到希望。国家地理杂志提到,西蒙不光实用,还提振士气。猫在困境中表现,让人觉得有伴。西蒙的故事传开,成了舰猫代表。舰猫不止西蒙一个,还有不沉的萨姆。二战时,萨姆先在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上,1941年5月船沉,它漂到英国驱逐舰哥萨克号。水手捞起它,继续服役。10月哥萨克号沉,萨姆又上英国航母皇家方舟号。11月皇家方舟号也沉,萨姆三度幸存,转去直布罗陀岸上抓鼠。它的经历成传奇,海军历史里常提,象征韧性。另一只蒂德尔斯,生在皇家海军阿尔戈斯号航母上,后来转到胜利号,航行3万多英里,常在绞盘玩铃绳。海军档案说,蒂德尔斯是航母猫典型,帮抓鼠,还陪飞行员放松。波莉猫二战服役,得三枚绶带四颗战斗星。马修·弗林德斯探险时带猫特里姆,绕澳洲一圈。猫在航母上角色从猎鼠转到心理支持。现代研究证明,猫互动减压力,海军重视这点。猫的存在让冷冰冰的军舰有点人情味。船员说,猫是情感寄托,帮他们扛过孤独。猫传统虽变,但本质没改,始终是船员伙伴。西蒙事件后,阿梅西斯特号7月底突围,回航途中西蒙还抓鼠,但伤势重。回英国,西蒙出名,报纸报道,民众寄礼物。1949年8月,它获迪金勋章,这是动物最高荣誉,还得蓝十字勋章和战役勋章,授“能干水手猫”衔。仪式上,西蒙被抱上台,勋章挂脖子,人群鼓掌。上万信件来,水兵斯图尔特·赫特处理,回信感谢。每停港,西蒙受礼遇,普利茅斯登陆有欢迎会。
“别把人逼急了!2025年7月,上海,一老人家中总是冒出阵阵恶臭,还有蟑螂老鼠

“别把人逼急了!2025年7月,上海,一老人家中总是冒出阵阵恶臭,还有蟑螂老鼠

2025年7月,上海,一老人家中总是冒出阵阵恶臭,还有蟑螂老鼠乱爬!原来,老人经常捡垃圾回家,可她不收拾,就堆放在家中,引得邻居不满,儿媳妇也走了,只留儿子独自照顾老母亲,网友:这怎么忍受得了!都引来蟑螂和老鼠了...

晚上,媳妇用粘鼠板抓住一只老鼠,她不敢抓,让我把老鼠抓出来弄死。我刚刚打开笼子的

晚上,媳妇用粘鼠板抓住一只老鼠,她不敢抓,让我把老鼠抓出来弄死。我刚刚打开笼子的一条缝,老鼠滋溜一下跑了,媳妇把我一顿数落。我开玩笑:跑了就跑了吧,万一它下辈子找我报恩呢?晚上,卧室里跑进来一只老鼠。一会儿吱...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

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是另有一项无可替代的用途。这项特殊的用途,直接触及了船上数千名船员内心最深处的需求——精神层面的慰藉。美国海军曾经做过统计,发现在航母上服役的人员中,大约有两成的人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挑战。这个数字背后,是几千人长期挤在同一个封闭空间里的现实,他们不仅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要忍受与家人朋友长期分离所带来的孤独感。更深层次的压力,来自于航母本身的战略属性。作为一座时刻处于战备状态的“移动军事基地”,它在广阔的大洋上随时可能成为潜在的攻击目标。这种挥之不去的、无法预测的威胁感,像一块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上,无形之中加剧了他们的焦虑与不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看似与军事环境格格不入的小动物,却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这些特殊的“船员”——舰猫,就这样应运而生,它们的存在,为这座高度紧张的钢铁堡垒注入了一丝生命的气息和家庭般的温暖。舰上的猫大多不是什么名贵品种,而是船员们在靠岸时从港口或基地附近“收养”回来的流浪猫。这些小生命被带上舰船,不仅是出于同情,更是一种双向的情感需求。猫咪找到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家,而船员们则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和寄托情感的对象,这些猫通常会成为全舰官兵共同宠爱的吉祥物。它们在船上指定的活动区域内自由地穿梭,用它们慵懒的身姿和无声的陪伴,抚慰着一颗颗因长期紧绷而疲惫的心。在一座充满冰冷机械和严格规程的舰船上,一只猫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它代表了一种“正常感”,一种与舰外那个和平安宁世界的微妙联系。当船员结束了一天繁重的工作,回到生活区,能看到一只猫在角落里打盹或者悠闲地散步,这种场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疗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舰船的设计和材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鼠患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猫作为“捕鼠官”的原始职能逐渐淡化。但它们作为“精神慰藉者”的角色却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海军部队开始更加正式地探索利用动物来缓解船员心理压力的可能性。他们启动了试点项目,不再是偷偷摸摸地“收养”流浪猫,而是有计划地将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犬”部署到军舰上。这些经过专门训练的狗狗,性格温顺稳定,能够敏锐地感知人类的情绪,当船员感到焦虑或沮丧时,它们会主动上前提供安慰。这一项目的出现,标志着军方高层对军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正视,以及对动物辅助疗法价值的认可。这些毛茸茸的伙伴,成为了船员们在漫长航行中的“活体解压器”,它们的存在被证明能有效降低压力水平,改善整个舰船的生活氛围。这些毛茸茸的“船员”用它们独特的方式,在冰冷的钢铁世界里,搭建起一座通往温暖与安宁的心灵桥梁,帮助那些在海上为国效力的人们,更好地应对孤独、压力和恐惧。信源:俄海军莫斯科号上的萌喵——海外网百度百科——西蒙唯一获得迪肯勋章的猫

猫和老鼠可真是一对天生的冤家。这不,经过耐心的埋伏等待,这只杂花猫发现并锁定了一

它迅速冲向老鼠的藏身之处,熟练地抓住老鼠又咬又拽,把老鼠从洞穴里弄了出来,接着叼起老鼠,一路小跑着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去享用。那可真是一只又大又肥的老鼠啊!从这只杂花猫的体型和捕猎技巧来看,它应该是一只野猫。现在...
拍《悬崖》时,导演问咏梅:“往你裤裆里放老鼠,你怕不怕?咏梅以为是道具便说:

拍《悬崖》时,导演问咏梅:“往你裤裆里放老鼠,你怕不怕?咏梅以为是道具便说:

拍《悬崖》时,导演问咏梅:“往你裤裆里放老鼠,你怕不怕?咏梅以为是道具便说:“不怕。没想到放的是真老鼠,她脸色吓得都白了… 2011年,电视连续剧《悬崖》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中,这部讲述抗战期间谍报战的剧集,不仅故事...
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

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

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量供应的天堂里,动物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的,结果让人感到不寒而栗。1968年的圣诞节,卡尔霍恩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如果给生物一个完美无缺的生存环境,你猜会发生什么?”大家都普遍认为这种模式下会种群繁荣昌盛,但是卡尔霍恩却说:“我觉得会走向毁灭。”为了验证心中的想法,1969年春天,他在给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的申请经费做事实验。三个月后,当他拿到5万美元研究经费时,第一时间冲进器材室:“给我准备2.7米见方的不锈钢围栏,要能防腐蚀的那种。”1970年7月,“宇宙25号”实验场终于搭建完成。卡尔霍恩带着助手站在金属围栏前坐检查,地面铺着特殊材质的垫层,四周装着16个供老鼠栖息的“公寓”,每个公寓都有独立的通道连接中央活动区。“恒温20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卡尔霍恩对着记录仪念道,“左边安装自动喂食器,每天供应60克混合饲料;右边是水循环系统,保证24小时有清洁水源。”他突然蹲下身,指着墙角的传感器说:“这些要每10分钟记录一次活动数据,不能有任何疏漏。”实验对象,他们选择了老鼠,因为“老鼠的繁殖周期是23天,寿命1-2年,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完整的种群变化”。8月1日,卡尔霍恩在笔记本上写下“第0天,种群数量8”。实验进行到第30天,第一窝幼鼠出生了。投影屏幕上,一只母鼠正温柔地舔舐着5只粉红色的幼崽,公鼠则守在“公寓”门口警惕地巡视。但是卡尔霍恩注意到一个细节:“A区的雄鼠好像把B区的地盘占了。”他放大监控画面,能看到B区的雄鼠每次试图靠近喂食器,都会被A区雄鼠追得落荒而逃。这种领地意识在第100天变得愈发明显。有天深夜,他在监控室看到令人震惊的一幕:一只地位低下的雄鼠试图靠近雌性,被优势雄鼠抓住后狠狠咬断了尾巴,受伤的老鼠发出凄厉的尖叫,蜷缩在角落再也不敢出来。“这很正常,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而已。”助手在旁边安慰道。但卡尔霍恩却皱紧眉头:“不,这里没有天敌,它们为什么还要如此激烈地争夺?”他让助手统计数据,发现此时种群数量已达到62只,比初始数量增长了近8倍,而中央区域的“黄金地段”只有16个。第200天,实验出现第一个转折点。卡尔霍恩在围栏边观察时,突然发现有几只雄鼠不再参与争斗,它们整天蜷缩在角落梳理毛发,对靠近的雌鼠也毫无兴趣。“这是怎么回事?”他让助手捕捉其中一只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这只雄鼠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病。更奇怪的事情发生在第250天。一只刚生产的母鼠突然把幼崽推出了“公寓”,任凭它们在冰冷的地面上挣扎。当卡尔霍恩用镊子把幼崽放回巢穴时,母鼠竟疯狂地扑上来撕咬镊子。“它好像完全失去了母性。”助手吓得后退一步,“这在自然界根本不可能发生。”卡尔霍恩沉默地看着那只焦躁不安的母鼠,突然意识到:当生存压力消失后,生物的行为模式正在发生扭曲。第315天,种群数量达到了620只,这是“宇宙25号”最繁荣的时刻。但卡尔霍恩却在日志里写下:“毁灭的种子已经埋下。”此时的围栏里,优势雄鼠变得异常暴躁,它们不再保护雌性和幼崽,反而会无缘无故地攻击身边的任何个体;而那些被边缘化的雄鼠则彻底放弃了争斗,它们聚集在角落,除了吃喝就是睡觉,甚至出现了互相舔舐生殖器的怪异行为。“快看这个!”9月的一个清晨,助手在画面里看到,十几只老鼠正在围攻一只母鼠,它们撕咬着它的皮毛,而那只母鼠的身边,几只刚出生的幼崽已经被踩成了肉泥。卡尔霍恩按下暂停键,放大画面后发现,参与攻击的竟然有雌性老鼠。“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助手的声音带着颤抖。卡尔霍恩调出最近的繁殖数据:“过去三个月,幼鼠存活率从90%降到了40%,母鼠要么拒绝哺育,要么直接杀死幼崽。”他指着那些无所事事的雄鼠:“雄性失去了求偶欲望,雌性失去了母性,这个种群正在失去延续的本能。”第400天,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卡尔霍恩发现,越来越多的老鼠出现了精神异常:有的疯狂地在围栏里转圈,直到力竭而亡;有的用头撞击金属壁,鲜血染红了墙壁;最诡异的是那些“美丽鼠”——它们把自己打理得一尘不染,却对同类表现出极端的冷漠,即使被攻击也不会反抗。第560天,最后一只幼鼠出生了。但这只小生命只活了3天,就被它的母亲咬死在巢穴里。卡尔霍恩在记录里写下:“繁殖行为完全停止,种群进入灭绝倒计时。”此时围栏里只剩下158只老鼠,它们大多是年迈的个体,整天一动不动地趴在角落里。1973年5月23日,当卡尔霍恩走进实验室时,发现所有的老鼠都静止不动,仿佛时间被冻结。他轻手轻脚地靠近围栏,看到最后一只雄鼠蜷缩在角落,已经没有了呼吸。“结束了。”“你知道这个实验最恐怖的地方在哪吗?”在后来的学术报告中,卡尔霍恩对着满场学者问道,“当我们消除了所有外部威胁,却创造出了一个更可怕的敌人——我们自己。”它们有食物,有住所,却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这个实验结果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批评卡尔霍恩“扮演上帝”,也有人质疑实验的科学性。但当记者追问他实验的意义时,这位满头白发的科学家只是指着城市的方向:“看看那些高楼大厦,我们正在建造更大的‘宇宙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