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中国1.5亿从乌克兰买回一艘3.7万吨半成品补给舰,哪知道,这艘当时中国最大军舰航速只有16节,竟连航母编队都跟不上!1992年,苏联刚解体,乌克兰的经济那叫一个惨。赫尔松造船厂有艘3.7万吨的油轮,原本是给苏联航母编队当补给舰用的,可惜没钱造完,只能停在那儿吃灰。船厂急着脱手,中国海军正好缺个能跑远洋的大补给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中国派了个采购团过去,谈了几天,最后1.5亿人民币敲定,把这艘半成品拖回了国。船到了大连造船厂后,工程师们开始大干一场。油轮得改成军舰,得加补给管道、干货舱,还得弄个飞行甲板配直升机库。折腾了好几个月,这艘船摇身一变成了“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排水量3.7万吨,妥妥成了中国海军的“大块头”。可好事多磨,试航时问题来了——这家伙航速只有16节!航母编队一般得跑20节以上,这“青海湖”号咋跟得上?工程师一查,原来是油轮的引擎压根儿不是为军舰设计的,动力就是个短板。虽说补给功能齐全,但这速度真有点拖后腿。不过,海军没嫌弃它。毕竟这船载货能力强,能装油装水还能带物资,远洋任务少不了它。1997年,它跟着舰队跑了一趟美洲,第一次让中国海军在远洋露脸。后来又去了亚丁湾护航,硬是靠着靠谱的补给能力撑起了舰队的后勤。改造“青海湖”号可不是白忙活。这过程攒下的经验,直接帮中国造船业开了眼。1996年,中国用这些技术给泰国造了“锡米兰”号补给舰,不但交货顺利,还赚了点外汇。更牛的是,“青海湖”号的经验为后来的航母补给舰铺了路。到了2012年,“辽宁”舰服役,新一代补给舰像903型,航速直接飙到20节以上,终于能跟航母编队跑一个节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