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美国人在研究毛泽东时,一直有个疑问,中国自古从来都不缺人才,为什么只出了一个毛泽

美国人在研究毛泽东时,一直有个疑问,中国自古从来都不缺人才,为什么只出了一个毛泽

美国人在研究毛泽东时,一直有个疑问,中国自古从来都不缺人才,为什么只出了一个毛泽东?未来还会不会有第二个毛泽东?毛泽东诞生的时代,正是中国清朝最腐败的时候,外国侵略者不断瓜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似乎就要被‘吃’完了。所以在西方人眼中,这样一个残破不堪的国家,被瓜分完也就是时间问题。然而,也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中国竟然出现了一位伟人,被美国人列为世界十大伟人之一的人物,他就是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在西方人眼中,主要有三个问题搞不懂。第一,在西方哲学观念里,大人物往往出身显赫,不是来自富可敌国的商贾之家,就是大权在握的官宦门第。然而,毛主席却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毛贻昌早年因家境贫寒被迫当兵,退伍后通过勤劳节俭,慢慢积累财富。毛泽东自幼便参与家务和农活,6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识字后还帮父亲记账,十四五岁时整天与长工一同在田间劳作。这般成长经历,让毛泽东深切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也在心底早早种下了对底层人民深厚的同情与改变社会的宏愿。与西方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在优渥环境中接受精英教育,从一开始就站在社会资源顶端的权贵不同,毛泽东完全凭借自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更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道路。他从农村走来,却以改天换地的气魄,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缔造了新中国,完成了从平凡出身到伟大领袖的华丽逆袭,这怎能不让习惯以出身论英雄的西方人感到费解与惊叹?第二,毛主席从来没有上过军校,他从哪学的打仗?毛主席从未踏入过军校的大门,接受正规军事教育。但他却在中国革命的烽火硝烟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秋收起义失利后,毛主席果断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引兵井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在之后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无论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重兵“围剿”,还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总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指挥的战役,如四渡赤水,堪称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以巧妙的战术、灵活的指挥,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创造奇迹。他的军事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战术体系,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他的军事著作,如《论持久战》,科学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与发展阶段,为全国抗战指明了方向,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没有军校的学习经历,却能在战争中无师自通,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军事成就,这无疑是西方人眼中的一大奇事,也充分彰显了毛主席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与卓越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第三,似乎从来不怕西方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感慨:“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毛主席那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更是振聋发聩,彰显出他对西方列强及其支持的反动势力的深刻洞察与无畏勇气。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西方世界对中国采取了种种封锁、遏制、威胁的手段。从经济制裁到军事威慑,试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没有丝毫退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毛主席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出兵朝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昂的战斗精神,在朝鲜战场上与强敌浴血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打破了西方世界的种种幻想,让西方列强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种无畏的精神力量,令西方世界为之震撼,也成为他们始终难以理解却又不得不正视的独特存在。所以,显而易见,国内外很多专家们在研究毛主席时,常常疑惑,难道真是上天派来的“拯救中华的神?”如果让老百姓来说,那肯定就是神,但在毛主席他老人家自己心中,他不过是普通人而已。
毛主席批判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了,还要搞吗?如果搞包产到户,不用几年就

毛主席批判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了,还要搞吗?如果搞包产到户,不用几年就

毛主席批判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了,还要搞吗?如果搞包产到户,不用几年就有人雇工、讨小老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咋发展一直是党和政府操心的大事。土地改革让农民分了地,成了主人,可农业生产还是不行,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提高产量,全国搞起了合作化,把农民组织起来一块干活。但小农经济的老习惯根深蒂固,好多农民不适应集体生产。于是,有人提出包产到户,就是把生产队的土地、农具分到每家每户,让农户自己干,自己承担盈亏。这想法最早在1961年由安徽的曾希圣试着推了一把。当时安徽闹灾,粮食产量掉得厉害,他想通过包产到户调动农民积极性。刚开始还真有点效果,粮食产量回升了些,中央开会时还有人拍手叫好。毛主席那会儿也说:“你们试试看嘛,搞砸了检讨就行。”这话听着挺开放,像是在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来了。富裕农户有牲口、有农具,分到更多地,干得风生水起,还雇人帮忙干活,家里粮食堆得满满的。穷农户呢,没啥家底,分到的地种不好,有的甚至撂荒,日子更难过。农村里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土地慢慢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更有甚者,有些人开始放贷、纳妾,旧社会的剥削味儿又冒出来了。毛主席一看这情况,坐不住了。他跑去农村调研,跟农民聊,摸清了底细。1962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他拍桌子说:“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了,还要搞吗?如果搞包产到户,不用几年就有人雇工、讨小老婆!”他觉得,包产到户就是小农经济的翻版,会让农村分化加剧,走回资本主义的路,跟社会主义的目标完全对着干。毛主席这话不是随便说的。他对农村情况门儿清,又信马克思主义那一套,觉得农业得靠集体化才能让农民一块富起来。在他眼里,包产到户是条回头路,动摇了集体经济的根。他态度坚决,全国的包产到户试验很快被叫停,集体化继续往前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因为推“责任田”被批犯了方向性错误,后来丢了官。北戴河会议后,中央调整政策,强化人民公社,把生产队定为基本单位。毛主席还常下乡,宣传集体化的好处,带着农民一块奔富裕。那几年虽然天灾人祸不断,农村经济磕磕绊绊,但集体化确实让农村保持了稳定,没让贫富差距拉得太大。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改革开放来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制度跟包产到户有点像,都是让农户自己干,可土地还是集体的,避免了毛主席担心的分化问题。结果呢,农民干劲儿上来了,粮食产量蹭蹭涨,农村经济一下子活了。回过头看,毛主席对包产到户的批判还真有他的道理。他怕的阶级分化、资本主义复辟,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被控制住了。这制度既给了农民自由,又保住了集体经济的底,算是找到了平衡点。毛主席当年坚持集体化,虽然路走得硬,但为后来农村发展打下了基础。再说说包产到户的本质,其实就是小农经济的延续。中国几千年都是这么干的,毛主席觉得这路走不通,得跳出来搞新路子。他的想法是,社会主义不能光靠个人奋斗,得靠集体力量。可现实是,集体化也有毛病,比如大锅饭吃多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积极性不高。后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吸取了教训,既调动了个人积极性,又没丢掉集体所有制,算是对毛主席思路的一种调整。毛主席批判包产到户,不光是政策之争,更是理念之争。他想让农民过上共同富裕的日子,不想看到旧社会的影子再回来。他的担忧在当时看有点杞人忧天,可从历史角度看,又有几分前瞻性。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功,证明了集体和个人可以兼顾,农村发展得靠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