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战士毕铁华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全身被烙铁烙烂了,敌人以为他死了,就把他扔到了郊外。哪成想,敌人刚走,毕铁华竟然听到了脚步声…… 1941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山东沂蒙地区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一位名叫王换于的妇女挺身而出,开始了她救助伤病革命战士的传奇之路。 起初,王换于偷偷在家中藏匿伤员,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医治。但随着抗日斗争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伤病战士需要帮助。王换于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救助的行列中来。 于是,王换于和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她秘密成立了一个以妇女为主的抗日救亡团体。她们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巨大风险,把伤员接到自己家中或山洞里,精心照料他们的起居饮食,用土法为他们治疗伤口。 在救助伤员的同时,王换于还着手创建了一个托孤所。那是一个专门收留革命烈士遗孤的地方。王换于和姐妹们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亲骨肉,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学习的保障,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托孤所坐落在深山老林里,周围环境十分险峻。为了避免敌人的侦察,王换于和大家费尽心思,在山洞中打通了多条秘密通道,还在洞中储备了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做好了长期坚持的准备。 就这样,在王换于的带领下,一支特殊的抗日队伍悄然而生。她们不仅救助了一批又一批的伤病战士,而且为革命的胜利保留了宝贵的后备力量。 王换于投身救亡事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在她的影响下,全家人都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斗争,几个孩子都成为了得力帮手。 就连王换于的丈夫,一个朴实的老农民,也尽自己所能支持妻子的工作。他不分昼夜地在山野中采集草药,用于治疗伤员的伤口。他还自告奋勇充当放哨员,一旦发现敌情就赶紧通风报信。 毕铁华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一次遭遇战中身负重伤,被王换于救到家中,足足养了几个月的伤。毕铁华对王家人的无私帮助感激不尽,视他们为再生父母。 王换于待毕铁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亲自把饭菜端到毕铁华床前,一口一口喂他吃下。晚上还把仅有的一床棉被盖在毕铁华身上,自己和老伴儿只盖着单薄的旧衣裳。 为了给毕铁华配置药材,王换于家里积攒了多年的家当都花光了,她却从不计较得失,在她眼里,救人就是最大的善举。 就这样,在王换于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战场。离别时,毕铁华跪在王换于面前,连连磕头,发誓今后一定要报答救命之恩。 王换于红着眼圈摆摆手,说:"孩子,不要跟娘客气,你好好活着,将来建设咱们的新中国,就是对娘最大的报答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毕铁华随部队南下,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转战大江南北,他始终将王换于的恩情珍藏在心底。无论是在辽沈战役的枪林弹雨中,还是在淮海战役的冰天雪地里,每当想起王换于,毕铁华都会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支撑着他不断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毕铁华响应党的号召,到上海参加经济建设。几十年间,他兢兢业业,先后担任了航运公司的经理和党委书记,为国家的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无论岗位如何变迁,地址如何更改,毕铁华从未忘记寻找救命恩人的夙愿。 改革开放后,毕铁华抓住时机,通过多方打听终于与王换于取得了联系。得知恩人仍健在,毕铁华喜不自胜,他抛下繁忙的工作,千里迢迢从广东赶到山东。 阔别数十载,昔日的伤病战士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而当年的沂蒙母亲也早已两鬓染霜。然而,当毕铁华站在王换于面前,跪下来紧紧握住她的手时,二人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往事历历在目,情深意重,不言自明。 "娘,儿终于找到您了!"毕铁华哽咽着说,"这么多年,儿时刻都在惦念您老人家,总想报答您的救命之恩,只是一直没能如愿。" 王换于轻轻拍着毕铁华的背,宽慰地说:"不要说这些了,娘救你,全凭一片爱国之心,不指望任何回报。你能平安回来,娘就心满意足了。" 这次相聚,毕铁华在王换于家住了整整一个星期。 离别时,毕铁华恋恋不舍地说:"娘,等我退休后,就搬来沂蒙和您一起养老,好好尽尽晚年孝道。" 王换于笑着点点头,目送毕铁华远去的背影。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诀。第二年,王换于因病去世,享年103岁。 噩耗传来,毕铁华万分悲痛。他赶到王换于的故乡,为她操办了后事。灵堂前,毕铁华再次跪下,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行了最后一个大礼。 为了传颂王换于的感人事迹,毕铁华和当地党政机关一起,发起了修建"沂蒙母亲纪念馆"的倡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纪念馆落成开放。馆内珍藏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再现了革命年代沂蒙母亲救助革命伤病员的感人故事。
1941年,战士毕铁华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全身被烙铁烙烂了,敌人以为他死了,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6-08 02:58:55
0
阅读:87
一个老头
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