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朱凡被俘,日军见寻常酷刑没用,就把她带到湖边,将她的双腿分别绑在两艘汽艇上,随后威胁道:“你说不说?不说就让你好看!” 朱凡出生在1919年,那时候中国正乱,她家在江苏涟水,父母是知识分子,从小教她识字念书。她上学时就碰上抗日浪潮,1937年战争打响,她没在家闲着,直接加入救亡队伍,在上海帮着组织妇女团体,教大家识字,还偷偷传播抗日消息。1939年,她正式进新四军,当老师教战士文化课,很快就因为办事靠谱被调到政治部。1940年,领导派她去苏常太地区当区委书记,这地方水多河密,新四军靠着地形打游击,她负责联络群众,组织抗日力量。日伪军老盯着外地口音抓人,她知道风险大,但坚持留下来学本地话,白天忙工作,晚上跟老百姓练方言,很快就说得跟本地人一样。这让她在敌区活动方便多了,多次运文件过关卡,还领导队伍袭击敌人补给线,让日军吃亏不小。 日军恨她入骨,多次设伏都没抓着。1941年7月,她召集骨干在常熟一个尼姑庵开会商量对策,谁知情报被叛徒卖了。日军带队围住庵堂,她掩护别人撤,自己腿上中弹被抓。抓到后,日军觉得她是重要人物,先用鞭子抽,打得她皮开肉绽,又用热铁烫身,身上到处是伤。她没哼一声。接着他们用针刺手指,辣水灌嘴,她还是不开口。敌人气疯了,用刀片削她胸口肉,一片片往下切,她忍着痛,没透露组织秘密,也没出卖同志。常规刑罚没用,日军就把她拖到昆承湖边,用绳子绑住双腿,一头连着汽艇。 汽艇拉扯的刑罚是日军想出的狠招,两艘艇往相反方向开,撕裂人体。她被绑在那,敌人最后问她组织在哪,名单谁有,她一口血沫吐过去,没说一个字。艇开动,她就这样没了,年仅22岁。这事传开,当地老百姓心疼坏了,很多人自发去湖边找遗体,三天三夜没停,可水大流急,什么都没找到。她的牺牲没白费,激发更多人加入抗日队伍,苏常太地区的游击战打得更猛了。 朱凡的事迹后来被人们记住,她成了沙家浜故事的原型之一,阿庆嫂的形象就有她的影子。抗日战争中,像她这样的女性不少,她们抛家舍业,面对敌人不低头,靠的就是那股对国家的爱和对正义的坚持。想想看,那时候日子多苦,她一个姑娘家,本可以躲在后方,却冲到一线,学方言、运情报、带队伍,每一步都冒生命危险。日军那些刑罚听着就让人脊背发凉,可她硬扛下来,没让敌人得逞。这不光是个人勇气,还体现了整个民族的脊梁。 战后,人们整理历史,才知道更多细节。朱凡小时候在上海上中学,参加一二九运动,走在请愿队伍前列,那时她就下定决心为国出力。进新四军后,她不光做政治工作,还帮着训练女战士,教她们伪装成村妇过关卡。苏常太水网密布,她利用这点组织船队袭击日军运输,多次让敌人损失惨重。叛徒出卖她后,日军调重兵围捕,抓到她如获至宝,先在据点审了好几天,用尽手段都没撬开嘴。 酷刑升级到湖边那步,日军军官亲自指挥,士兵们绑绳时拉扯测试,确保拉力够大。她身体本来就伤痕累累,还得承受这个。事后,湖水被血染红一片,附近渔民好几天不敢下水。民众搜遗体时,很多人边找边哭,感慨这么年轻的姑娘就这样走了。她的精神传下来,激励后辈在和平年代也别忘初心。
1944年8月,连长陈启明无意中发现,一名日军俘虏的脖子上挂着一块铜牌,上面刻着
【6评论】【5点赞】
小豆浆
先生大义,永垂不朽[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