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近日发表震撼观点:"中国2023年人均GDP约1.27万美元,仅为美国15.3万美元的8.3%。"这一数据立即引发热议。 但黄亚生特别强调:"数字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产生的两种极端情绪——要么盲目自卑,要么狂妄自大。" 他举例称,某些自媒体鼓吹"中国GDP超美国指日可待",却选择性忽略美国在“高端芯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绝对优势。 黄亚生犀利指出:"这既是客观评价,更是'甜蜜陷阱'。"他列举三大"捧杀"套路:刚开始夸大中国应用创新,弱化基础科研短板(如光刻机仍依赖ASML),然后要求中国承担超出发展阶段的气候减排义务,最后鼓动中国过早开放金融体系,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 "当西方说'中国已是发达国家'时,往往紧接着就是'应该取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黄亚生提醒道。 面对差距,黄亚生提出了建议:我们在追求GDP更要"含金量",苹果公司”2023年净利润998亿美元≈“中国互联网三巨头(腾讯+阿里+字节)总和”的1.8倍,美国“医药巨头强生”研发投入146亿美元,超中国A股医药板块总和。 虽然中国GDP总量已达美国77%,但居民消费占GDP仅38%(美国68%) ,医疗教育支出占比仍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然后举例道:"中美竞争不是拳击赛,而是马拉松”。在此之前,日本1980年代GDP达美国60%时盲目膨胀,结果陷入"失落的30年,德国坚持制造业升级70年,最后成为欧洲经济压舱石,这都是在提醒我们。 黄亚生的观点也引发两极反响,有人说:"承认差距才是自信的开始,美国领先百年,我们追赶才40年",也让人说:"用人均GDP否定中国成就,是典型的'唯数据论”。 对此你们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