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哈尔滨,十位抗日义士拍下了这张合影后,被拉往刑场集体枪杀,这是英雄留在人世间的最后遗照。 根据日伪《满州报》披露,这十名抗日分子中,有几人是满州国几所高校的师生,与逆匪勾结实施破坏活动,经亲日人员揭发后被警方拘捕。由于人犯顽劣不化且拒绝悔过,被高等法院判处死刑。 那张泛黄的照片里,十张年轻的面孔挨得极近——后排的人扶着前排肩膀,像极了毕业典礼的集体照。有人眼镜片上还沾着哈尔滨的霜花,有人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钢笔,最右边的女教师甚至抿着嘴笑出了酒窝。谁能想到这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表情?日伪记者按下快门的瞬间,刑场上的雪已经扫净,铡刀在五米外泛着冷光。 《满州报》的记者笔头蘸着血写报道,把这场屠杀包装成“法治胜利”。他们不会告诉你,那个戴眼镜的男生在狱中把《满江红》刻满牢房砖墙,女教师用月经血在判决书上画了只嘲弄的乌鸦。更不会提,所谓的“亲日人员”其实是校工老刘——他儿子抽大烟欠了日本浪人高利贷,为了二十块银元,把十个活人送进了断头台。 这些教书匠的“破坏活动”堪称黑色幽默:物理老师用实验室材料造土雷,化学教授教学生用墨水配炸药,历史系助教把《田中奏折》翻译成白话文当教材。最绝的是外文学院那帮人,表面教日文会话,实际在教学生破译关东军电报密码。哈尔滨的冬天冻不住他们的脑子,教室暖气片后面藏着的,是比枪炮更让日本人恐惧的东西——觉醒的年轻灵魂。 刑场成了最后的课堂。十个人被勒令跪下时,语文老师突然高声背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俄语系学生接着用普希金的诗接龙,直到宪兵的枪托砸碎他们的牙齿。血沫子喷在雪地上,像极了黑板上未擦净的标点符号。那个微笑的酒窝姑娘,用最后一口气唱了句《松花江上》,调子比教堂钟声还清亮。 七十年后,有人在旧书摊翻出《满州报》的剪报,发现“伏法照”角落里藏着半张没撕干净的学生作文。泛黄的格子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先生们说,有些东西铡刀砍不断,比如松花江的水,比如中国人的脊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