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细瞧还不知道,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可真是“别有洞天”。美国的大豆,先运去巴西,接着再从巴西转运到中国;中国的电器,先销往欧盟,随后又从欧盟运往美国。哪怕中美之间直接的贸易看似没了,但绕道贸易却异常火爆。 美国把税费加到了145%,可做生意的人总有办法找到漏洞。说到底,就是通过一些出口套路,把美国那吓人的税费大棒,变成了不痛不痒的小挠痒。 就拿美国中西部的农民来说,他们把大豆装上船,运往巴西的桑托斯港。巴西的豆贩子在码头接货后,运到圣保罗的工厂走个过场,哪怕只是简单地筛一筛、换个袋子,这大豆的产地证明就从“美国”变成了“巴西”。 2023年,就靠这一招,巴西对华大豆出口一下子猛增42%,其中有30%实际上是顶着巴西名头,内里却是美国的大豆。 中国买家买到手的这些大豆,价格比直接从美国买贵了8%,但跟145%的税费相比,这根本不算啥。 更绝的是物流方面的操作:以前美国大豆直接跨越太平洋运往中国,现在却绕到好望角兜一大圈,运输时间多了20天,运费也涨了15%,可算上省下的税费成本,买家每吨还能多赚120美元。 电器行业玩的则是利用欧盟作为中转站的把戏。浙江的空调厂把机器运到波兰的罗兹工业区,当地组装厂拆开包装,换上一根有欧盟认证的电线,贴上“波兰制造”的牌子,再装进运往美国东海岸的货箱。 2024年第一季度,波兰从中国进口电器零件猛涨97%,而对美国的空调出口更是暴增160%,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怎么回事。 美国海关想查?可惜,欧盟和美国关于产地的规定有漏洞可钻。只要货物在欧盟境内进行了实质性加工(比如换个关键零件),就能拿到欧盟产地证,躲开美国的税费追查。 还有更好笑的,有些中国公司干脆在希腊买个小岛当作物流中转点。货船在公海上把货物倒腾到希腊船上,报关单上的产地国就这么神奇地变了。 绕道贸易的关键,就是把各种规定变得像橡皮泥一样随意拿捏。美国商务部规定,货物在第三国加工增值30%以上才能享受低税费,中国公司就在东盟国家开设增值工厂。在越南给家具刷层漆,在马来西亚给电路板焊几个零件,在泰国给衣服缝几颗扣子,轻轻松松就能达到30%的增值要求。 2023年,东盟从中国进口半成品增长了45%,这些半成品在当地简单加工一下,马上就变成东盟制造,大大方方地进入了美国市场。 更厉害的是文件流转的玩法。香港的贸易公司能把深圳工厂的出货单,变成新加坡商家的采购单,再通过伦敦的银行开具信用证,把美国海关绕得晕头转向,根本查不出来。 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突破6.5万亿元,其中40%是绕道增值贸易。这些东盟国家一边赚着加工费,一边借助中国的技术支持,慢慢成了抵挡美国税费政策的盾牌。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里,那些妄图靠税费筑起高墙的,最后只会把自己困在孤岛上。而中国公司早就像在墙上开了无数扇窗户,窗外就是全世界的生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