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汉会战的黄梅战场,凌琼德面对一队矮小的日军俘虏,脑中忽然灵光一现。或许能够设计一个让日军在战壕中自取灭亡的绝妙计划。这不仅能重创日军步兵,还能阻止他们的坦克前进。他的战术,让战场形势瞬间逆转,彻底扭转局面。
故事要从凌琼德在1938年武汉会战的黄梅防线说起。当时的局势极为不利,日军在拥有强大火力支援和坦克掩护下,步步紧逼。凌琼德带领的189师虽然顽强抵抗,但在敌人的重武器面前,损失惨重。他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军心。
这时,意外发生了。前线俘虏了两名日军士兵。凌琼德亲自审视俘虏,看到他们身材矮小,脑中迅速浮现出一个想法:“日本兵普遍身材矮小,而我们的战壕很深,能不能利用这一点?”
他瞬间想到了一个精妙的战术——让日军进入战壕,利用战壕深度对他们进行瓮中捉鳖。他对部下说:“他们一旦掉进我们挖好的深战壕,就别想轻易爬出来了。”
战术的设计看似简单,却极具智慧。凌琼德命令部下在防线周围的战壕加深,并在关键地点设伏。战壕的布局要足够深,让日军难以发挥长枪和刺刀的优势,士兵们则通过板凳增高视野,从容射击。
日军进入战壕后,深陷其中,行动受限,难以逃脱。凌琼德说:“让他们进战壕,我们站在战壕旁边,用手榴弹狠狠地炸。”
这个“板凳战术”灵活运用了战壕的深度和地形差异,把敌军牢牢锁在陷阱里。桂军士兵则站在战壕外,居高临下地射击。日军冲入战壕,发现自己就像落入了一个巨大的坑洞里,不仅无法逃脱,连打回头枪都成了难事。
而桂军士兵呢,稳稳地站在板凳上,俯瞰整个战壕,敌人每一个动作都在掌握之中。
在凌琼德的命令下,部队迅速执行战术。日军果然上钩,开始向桂军的战壕发动攻击,进入战壕的他们发现问题不妙:战壕过深,他们身处下风,武器受限,完全成了活靶子。一名士兵回忆:“日本兵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窜,我们站在板凳上,从容瞄准,随便一个抬手就能干掉一个。”
敌人根本没料到这个战术,掉入战壕的日军被迫承受来自上方的攻击。战士们不断投掷手榴弹,战壕里响起一阵阵爆炸声,夹杂着日军的惨叫。凌琼德大声指挥:“减少接触,远程攻击!”就这样,日军一步步陷入了战壕设下的陷阱,像困兽般无法挣脱。
在这场战斗中,凌琼德的部队不仅击毙了大量敌军,还缴获了不少装备。这一战,让敌军损失惨重,甚至在后来战场上,日军对类似的战壕战术产生了心理阴影,不敢再贸然进入。
凌琼德的“板凳战术”虽然看似朴实无华,却展示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他善于观察细节,并能根据敌人的弱点制定出制胜的战术。
这一切并非偶然,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有“上兵伐谋”的思想,即通过谋略取胜,而非硬碰硬的对抗。凌琼德正是用这种“以智取胜”的方式,在力量悬殊的战场上扭转局势。
实际上,凌琼德并不止于这一次战术上的创新。他自小出身贫寒,早年读过一些军事书籍,心中常怀着报国的志向。作为一名将领,他时常强调“保存实力,智取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打得漂亮,还最大限度减少了部队的伤亡。他用战术设计保全了士兵的性命,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战场上并不常见,也因此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
尽管战场上连连获胜,凌琼德对国民党军队的失望却与日俱增。战士们浴血奋战,前线艰苦卓绝,而后方却是一片歌舞升平,腐败不堪。
凌琼德眼见部队中的士气低迷,一些高级军官贪图享乐,对抗战大局毫不关心,内心的愤懑日益加剧。
抗战结束后,凌琼德选择辞去职务,回归田园。他说:“我生来是农民,打了一辈子仗,到了这把年纪,只想回老家种地。”
对于当时国民党的腐败和不作为,他已然失望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