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斯大林死那年,赫鲁晓夫第一个冲上去,他不是哭,而是急,他怕,怕迟一步就成了下一个

斯大林死那年,赫鲁晓夫第一个冲上去,他不是哭,而是急,他怕,怕迟一步就成了下一个被带走的人。

他当年在乌克兰下命令“清洗”的那些人,如今回过头来,可能就要找他算账,他心里清楚,如果想活下来,只能先拿到话语权。

可权力这东西,一旦抓在手上,你就没法松,赫鲁晓夫继位后,一边高喊“要纠正错误”,一边又靠着旧机制维持秩序。

他想走出斯大林的影子,却又离不开那道光,历史的荒诞,在这里达到高点。

斯大林在位期间,苏联是他一手打造的铁桶,他弄出个“历史五段论”,改造马克思主义,把自己加进理论体系,还搞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全国统一思想,所有人都得按他的说法活着,1930年代那波大清洗,凡是说“不”的人,不管是军官、科学家、老布尔什维克,一律拉走。

签字办案的,就有赫鲁晓夫,他在莫斯科市委和乌克兰当书记,每天批判、逮捕、送审,一刻不歇,他知道,谁停下来,谁就可能是下一个。

1932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执行征粮任务,那年冬天是人间地狱,农民颗粒无收,还得交定额粮。

有人饿死在地头,有人家里全断粮,抱着孩子眼睁睁看着死,赫鲁晓夫那时只认指标,不认人命。

战争爆发后,苏联工业拼命上升,斯大林的五年计划有了回报,苏联靠着重工业,扛住纳粹的进攻。

但农业早就虚了,战后几年,农村一片凋敝,农民没粮种,政府继续征收,赫鲁晓夫试图推农业改革,给集体农庄松绑。

可刚松完没两年,问题又多了,他又开始压,改革始终半拉子,谁也搞不懂该听哪一头。

1953年,斯大林猝死,那几天克里姆林宫气氛怪得很,贝利亚动作快,试图控制安全部门,连党卫军都准备调动。

赫鲁晓夫反应更快,他暗中联合朱可夫和其他元老,几天之内就策划抓捕贝利亚。

贝利亚被押走后,连审判都走个形式,直接枪决。赫鲁晓夫终于坐稳第一书记的位置。

可这权力来的太快,也藏着麻烦,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搞了个秘密报告,把斯大林骂个遍。

他讲大清洗,讲老党员怎么被冤杀,讲个人崇拜如何毒害全党,他没有通知所有代表,连会议记录也不允许外传,但很多听众都崩溃了。

有人晕倒,有人捂着脸大哭,很多党内高层都傻了:这个国家的神,被他一夜拉下神坛。

可赫鲁晓夫骂的只是“斯大林”,没有碰“斯大林体制”,他骂的是“错误决策”,不是制度问题。

他把一切归结为“个人问题”,等于说,斯大林是坏人,党还是好党,这种说法既能保住党的合法性,又能卸掉包袱。

可底下人听了不服,很多老百姓信了一辈子的神,说翻脸就翻脸,反倒不知所措。

他接着推出“和平共处”政策,对外放软,跟美帝国主义谈判裁军,还搞了个“厨房辩论”。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到莫斯科,两人在展览会的厨房模型前当众争论。

赫鲁晓夫说:“我们苏联每家也有冰箱、有洗衣机。”尼克松说:“你们有,但能自由买吗?”两人吵得热火朝天,成了新闻头条。

可软硬之间,他没把握好分寸,1962年,他在古巴偷偷部署导弹,对准美国本土。美国侦察机拍到后,肯尼迪立马封锁古巴。

两国差点打起来,最后赫鲁晓夫撤了导弹,虽然表面上换来了美国不入侵古巴的承诺,但在党内很多人看他“胆小”、“失误”,丢了苏联的面子。

国内改革也步履蹒跚。他推“垦荒运动”,号召年轻人到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开荒种地。

开始几年收成不错,可后面问题暴露,风沙大、水源不足,土壤被破坏,几年就废了。

农业没起来,城市粮食依旧紧张,他又推玉米种植,说“美国人靠玉米养牛,我们也行”,结果苏联的气候不适合,玉米长不成,农民骂他“玉米书记”。

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也是在他手上,最初中苏挺亲密,签了援助协议,派了专家,还给中国建厂出技术。

可后来他拒绝提供核潜艇技术,还想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毛泽东坚决反对,克里米亚被划归乌克兰,中国人也记在账上。

他和毛在意识形态上分歧巨大,毛说他是“修正主义者”,他回敬“冒险家”。两国公开骂战,把全球共产党搅得四分五裂。

党内反对声越来越大,1964年,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等人联手搞下台,动静不大,就是开了个会议,投了个票,说他“年纪大,健康不好”。

他被软着陆,住进郊区小别墅,不许写书、不许出镜,他私下录了一堆磁带,讲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和委屈,后来流出成了回忆录。

相比之下,斯大林的尸体被从红场挪到墙角,没有隆重仪式,也没有再提丰功伟绩,但他的名字一直没消失。

2008年,俄罗斯媒体做了一次“最伟大俄罗斯人”评选,斯大林排第三,有人说他让苏联强大,有人说他害了千万人。

赫鲁晓夫呢?没什么人提他,偶尔在纪录片里露个脸,讲讲他在联合国敲桌子闹笑话的事。

苏联的命运没因这两人改变太多,一个靠铁腕搞强国,一个想靠半套改革维稳。

他们一个留下钢铁机器,一个留下尘封档案,但谁也没把这个庞然大物真正带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