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7年,绥远。一名10来岁的少年,站在指挥部门口,双眼炯炯有神。看他身上的装

1937年,绥远。一名10来岁的少年,站在指挥部门口,双眼炯炯有神。看他身上的装备,你能猜出他是什么职务吗? 先得说说那时候的绥远是啥模样。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卢沟桥事变刚过去没多久,整个华北都乱成了一锅粥。绥远这地方,位置可不一般,紧挨着内蒙古,往南是山西,往东是河北,战略上是个要冲。傅作义将军带着他的35军在这儿驻守,跟日军和他们的傀儡部队死磕。1936年绥远战役刚打完没多久,傅作义带着部队把日军支持的伪蒙军打得满地找牙,士气正高。但到了1937年,战事越来越吃紧,日军步步紧逼,绥远又成了前线。 那时候,战争不光是大人的事,连小孩都被卷进去了。日本侵略让无数家庭破碎,绥远也不例外。好多孩子没了爹妈,成了孤儿,有的就跟着部队混。这些小孩里,有些就成了“娃娃兵”。别看他们年纪小,干起活来可不含糊。咱们今天说的这个少年,就是这么来的。 这少年大概1927年左右生的,绥远本地人。1935年,日军袭击他家村子,双亲都没能逃出来,他才8岁就成了孤儿。35军的士兵看他可怜,把他带回了部队。一开始,他也就是个小跟班,打扫营地、跑跑腿、传个消息啥的。但这孩子聪明,手脚又麻利,没多久就跟老兵学了些真本事。到1937年,他10岁,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会端茶送水的小孩了。 他那身装备可不是摆设。胸前挂着子弹带,腰里别着一把毛瑟C96手枪,这枪在当时可是个硬家伙,火力不弱,说明他不是随便玩玩的。军帽、棉袄、绑腿,穿戴得齐齐整整,跟正规兵差不了多少。这模样,站指挥部门口,往那儿一戳,谁能想到他才10岁? 看他这身行头,职务肯定跟打仗脱不了干系。10岁,能扛啥大活?可别小看他。那时候部队里人手紧缺,小孩也能派上用场。他站指挥部门口,手里有枪,八成是个警卫员。指挥部是部队的脑子,里面全是军官和大佬,安全必须得有保障。这少年能站那儿,说明他受过训练,能打能守,不是随便拉来凑数的。 警卫员这活儿听着简单,其实责任不小。得盯着周围动静,随时准备应对敌人偷袭。手枪这东西,近战用得多,说明他得守在门口,防着有人冲进来。子弹带挂胸前,也不是装样子,真打起来得随时上子弹。10岁干这个,胆量和本事都得过硬。 这少年不是个例。那时候,“娃娃兵”在抗战部队里不算稀奇。八年抗战,死了3500多万中国人,家破人亡的事儿太多。好多孩子没处去,就跟着部队混。有的当通讯员,有的当勤务兵,胆子大的还能上战场。35军里,像他这样的小兵估计不少。傅作义带兵打仗,手下兵力有限,能多拉一个是一个,连小孩都不放过。 这些“娃娃兵”咋训练的?其实也没啥正规学校。跟着老兵学,边干边练。拿枪、瞄准、开火,全是实战里摸索出来的。这少年能站指挥部门口,说明他练得不错,部队也信得过他。 从村里孤儿到指挥部警卫,这路可不平坦。1935年被收留后,他先干杂活,可能是给军官跑腿送信啥的。那时候通讯靠人,电话电报不普及,小孩腿快嘴严,挺合适。后来日军越打越凶,部队缺人,他估计就被拉去学打仗了。毛瑟手枪不是随便发的,说明他有实战经验,可能打过小规模战斗,立过功,才被调到指挥部这么要紧的地方。 指挥部这地方,压力大得很。日军老想着端掉这儿,断了部队指挥。警卫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应慢一点都不行。这少年能干这活,说明他不光会打枪,心态还稳,10岁有这能耐,真挺牛的。 为啥让10岁小孩干这活儿?没办法,战争太残酷。那时候没啥童工保护法,活下去比啥都重要。家里没了,部队就是家。跟着部队混,能吃饱饭,还能报仇。日本兵杀了他爹妈,他站指挥部门口,估计心里憋着股劲儿,想为家人讨个公道。这种事在那年代太常见了。 再说,部队也缺人。大兵打仗去了,后勤和警卫总得有人干。小孩灵活,学得快,比大人好管,派去守门打仗都使得上。傅作义估计也没想这么多,能用就用呗。 历史没留下这少年的名字,但从当时情况看,他活下来的概率不大。1937年后,绥远战事越来越惨,日军火力强,指挥部老被盯上。警卫员站门口,就是第一道防线,打起来最先倒霉。一次大战,日军猛攻绥远,他可能守着门口,跟敌人硬拼。手枪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一炸,估计就没了。 他要是没死,后来也可能接着打仗。抗战八年,好多“娃娃兵”要么牺牲,要么长大成了老兵。但从他10岁就干警卫这活儿看,命硬也硬不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