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陈独秀在江津病逝,临终之前,陈独秀叫来自己的妻子潘兰珍叮嘱道:“其一,你务求生活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其二,有一事要切记,为夫立身人世间,虽非高风亮节,却也不失做人操守。教育部寄来之款不可动用,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 陈独秀的婚姻经历可谓波折,这个伟大的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一生中经历了三段婚姻。早在17岁时,母亲便为陈独秀策划了一场包办婚姻,尽管年轻的陈独秀顺从了此次安排,但在留学接触过新思想后,他产生了极大的抗拒心态。 回国之后,陈独秀爱上了第一任妻子的妹妹高君曼,并与之度过了一段志同道合的革命岁月。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段感情还是以分道扬镳告终。 直到1930年,50岁的陈独秀遇到了彼时22岁的潘兰珍,这才知道了“命中注定”是什么样的感觉。 潘兰珍家境贫寒,出身农村,为了在乱世中寻求更好的生存机会,这才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做工人。好巧不巧,她正好住在陈独秀家的旁边。 当时的陈独秀已不像年轻时那般意气风发,但经历和学识还是令他有一些常人无所匹敌的气质。潘兰珍一眼便看出了他的出众,时常同陈独秀打招呼、请教问题,陈独秀往往也会给予她耐心的解答。 潘兰珍过去的人生并不顺利,同事们待她刻薄,工头甚至欲行非礼之举。彬彬有礼、温和博学的陈独秀像一汪清泉,滋润了潘兰珍疲惫而饱受创伤的心灵,压力颇大的陈独秀也感受到了这个开朗女人的善良和好意。两人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并正式同居在了一起,还领养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陈独秀便被国民党逮捕。直至此刻,潘兰珍才知晓爱人原来还有这样一重身份,但她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继续支持狱中的陈独秀,竟坚持了八年之久。 这八年,潘兰珍每天都为陈独秀送去物资、联络外界。陈独秀打算继续进行思考和创作,为了不被国民党发现,潘兰珍便守在门口,等他完稿之后才离开。她从未主动缺席,也没有叫过苦,就连1937年日军大举入侵、席卷南京时,她都没有丝毫的退意。反倒是陈独秀担心她的安危,不断劝说她离开。 不久后,迫于压力的蒋介石将陈独秀释放,两人这才得以回归正常生活。但今时不同往日,社会环境和陈独秀本人都已回不到过去那种体面自在的状态,然而即便如此,潘兰珍还是一直坚守在他身边,从未退却半步,始终支持着爱人的研究和写作。 晚年,陈独秀的健康状况因高血压而恶化。1942年,强烈的肠胃道疾病使他严重不适,尽管潘兰珍无微不至地进行了照顾,但还是无力回天。 5月份的某天,陈独秀溘然长逝,临终前的心愿之一,便是希望潘兰珍能找到新的挚爱和幸福,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潘兰珍也没有辜负他的遗愿,却不愿再嫁他人。她不久后在四川找了一份新的工作,清贫而独立地度过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