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迟迟没有和特朗普开启谈判,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考量?答案其实早已深藏在历史之中。回顾秦国和赵国的较量,或许我们就能找到其中的逻辑。 当年赵国和秦国在长平僵持,赵国粮草告急,国内承压巨大,可正是最难的时候,秦国突然摆出一副“好说话”的样子,大方抛出优厚条件,假装要议和。 赵国禁不住诱惑,以为秦国真的撑不住,立刻派使者赶去秦国谈条件。可没想到,这不过是秦国的障眼法。 秦国一边高调接待赵国使团,一边把“赵国要和谈”的消息散布出去,让其他观望的国家彻底断了和赵国结盟出手的念头。 等赵国的谈判团觉得占了便宜,一切就绪,秦国却突然变脸,把之前的条件全否了。赵国想再联合外援已经来不及,结果兵力单薄,被秦国一举击溃,葬送了国家命运。 这一幕说明,轻信对手的善意交流而丢掉警惕,最终只会失掉主动权。急于谈判反变被动,最后输得干干净净。 从历史到现实,这种陷阱没什么花样。美国现在的问题太多,供货断链、赤字翻番、选民焦虑、盟友摇摆,这些麻烦一桩接一桩。 喊起谈判不外乎是为了找个台阶下,拖点时间,稳住局面。可我们又不傻,眼睁睁看着对方靠谈判续命,当然不会轻易上套。细细想来,这样的耐心,比什么华丽策略都管用。 如今世界格局不断变化,贸易、金融、科技都不是某个国家能完全把持的。 美国要靠一纸承诺定胜负,早就不现实了。现在比的是谁能熬得更久,谁的底子更硬。这种长线较量,输赢全在沉住气。 这么多盟友原本都得看美国眼色,如今个个谨慎观望,不愿轻易站队。谈判桌已经成了耐力场,不是嗓门大就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