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展迅猛,同样是人口大国,为什么美国从不担心印度崛起? 印度这个国家确实有潜力,但要把潜力变成实力,中间隔着至少三十年的基建狂魔、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美国现在不担心印度崛起,就像不担心自家后院的猴子能变成金刚,知道它闹腾,但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先看印度的底子。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人均GDP才2430美元,连中国的五分之一都不到。虽然孟买、班加罗尔这些大城市高楼林立,但全国65%的人口还住在农村,70%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种姓制度像一道无形的墙,把社会分成三六九等。低种姓的人连进工厂做工都难,更别提参与产业升级了。这种"散装"结构让印度像一盘散沙,中央政策到地方就变了味,连修条508公里的高铁都能拖六年。 再看经济模式。印度服务业占GDP近50%,IT和医药行业确实能赚外汇,但制造业占比从2014年的16.5%跌到2023年的12.8%。莫迪政府喊了十年"印度制造",结果23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只完成了37%,补贴发放还不到8%。外资企业进来容易出去难,小米、谷歌、亚马逊都被"杀猪盘"过,不是被罚款就是被冻结资产。这种营商环境,连美国企业都不敢长期投资。 教育更是硬伤。印度虽然有3800万大学生,但高等教育质量连年下滑,60%的私立大学课程设置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连基本技能都没有。每年132万留学生往外跑,却只有5万国际学生愿意来印度。人才都流失到硅谷和华尔街了,本土创新从何谈起? 美国不是没看到印度的问题,只是把它当成制衡中国的棋子。在印太战略里,印度是美日印澳四方机制的重要一环,美国给点技术、卖点武器,就能让印度在南海、台海牵制中国。但印度也不傻,一边跟美国搞军演,一边从俄罗斯买低价石油,转手高价卖给欧洲。莫迪访俄时跟普京拥抱,又跟伊朗签港口协议,摆明了不想当美国的附庸。 从地缘政治看,印度的地理位置确实重要,但它既没有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也没有日本的技术积累。半导体产业被台积电、三星垄断,印度只能组装手机壳;光伏产业被中国碾压,莫迪的扶持计划雷声大雨点小。美国心里清楚,就算把产业链转移到印度,也造不出像样的芯片和电池。 更关键的是,印度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5.63%,公共债务高达83.1%,基建投资全靠借债。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早晚会引发债务危机。而中国用四十年时间建成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系统、5G基站,印度再花五十年都未必能追上。 美国不担心印度崛起,其实是看透了它的本质。这个国家有野心没实力,有市场没效率,有潜力没执行力。就算现在GDP增速快,也只是低端产业转移的短期红利。等人口红利耗尽,种姓制度、基建短板、教育落后这些老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到时候,印度连自己的后院都收拾不好,拿什么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所以,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很微妙:既拉拢又防范,既利用又警惕。在他们眼里,印度更像个"工具人",而不是竞争对手。真正让美国睡不着觉的,始终是那个用三十年走完西方三百年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