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原创)电报的回忆 自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发送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封

(原创)电报的回忆 自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发送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至昨天,九州大地除北京还保留了这“活化石”般的电报业务外,(实际上已无实用价值),其他各地电信局这“滴滴答答”的电报信号已全部退出业务平台,正式完成其历史使命。 因此,2025年4月30日在中国是电报的又一个结点,因为2025年5月1日,在中国的电报业务已完成了它实用价值的功能。 一个时期中,电报这种形式以快捷、简约广为人们接受和使用,特别是在电话机尚未普及,以传呼电话为主要通讯方式的时期,电报可谓是风光无限。 当时的单位或民众,若有急事,而又脱不开身去邮电局(过去是邮政、电信合并的,改革开放后才分为邮政局、电信局和移动公司)等传呼电话,这电报的快捷功能绝对是杠杠的。 人们要发电报,得去当地的邮电局,因为电报是按字数收费,所以发电报的在用字上是都斟字酌句,只要能说清事宜,字数是越少越精越好。 我母亲过去是邮电局的营业员,有时候,我放学后就去母亲单位玩,等她下班。不过不是在营业间,而是在旁边的投递班,常常见有匆匆赶来发电报的人员。 一般来说,凡是单位来发电报的都是神态安祥,说话语速正常,填写发报内容也是不紧不慢,只是十分认真,怕是弄错,完了,还要似小学生做作业般的再检查一遍,然后交给工作人员,还不放心,再复述一遍,请营业员再核对一次,才放心付钱走人。 单位来发电报的不会太过计较字数,只求能把事说明,多一、两个字也没关系。 个人来发电报,则很在乎字数了,往往是有很急很急的事才来,见得最多的是家中有病急、病危之人,要求很重要的家人速回。 对于这些,营业员也会帮人家省钱,少一个字,只要能说明事由,就尽量为客户省钱。 那时的发报纸是类似于正方形的,红色油墨印刷,这也就意味着急。 电报纸上面是收电人姓名和地址,下面是正文。 电报纸正文印得很特别,每个字是由两个叠在一起的格子组成,上面似学生的英文练习本,有三道横杠,下面是填写汉字的格子。 发报人将要发的内容写在下面格子里,营业员在确认无误后,将电码写在上面。 电码有一本专门的电码本,熟悉电码的营业员一般都能记几百个常用字,填报完成,用电话报至上级局的报房(电报房)。 传输方式是用电码,叫法听了让人费解,1读作“幺”,2读作“两”,3读作“三”,4读作“四”,5读作“五”,6读作“六”,7读作“拐”,8读作“八”,9读作“勾”,10读作“十”。 另外还有特殊变调的,如‌:1~幺(yao)、2~两(liang)、7~拐(guai)、9~勾(gou)、0~洞(dong)。 不是业内人听了真是云里雾里,不知在说些什么。 电话报到报房,才由报房“滴滴答答”地发送出去。 当地收到电报,也是电码,翻译好后由营业员填写中文,然后马上派送。 在过去,这电报确实是最为快捷的通讯方式。 然而,随着电话的普及,特别是后来住宅电话进入千家万户,这电报就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快捷意义。 特别是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移动电话的推广,电报的生命力也在萎靡,直到后来基本上已被人弃用。 电报业务的停办,实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过了这个时代,必将被新的产物所替代。 所以人们不必太过怀旧恋古,过去的一切都是过程,都是新技术、新时代的垫脚石。 2025050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