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传奇营长杨思禄率部全歼日军,可硝烟未散之际,他却反常地喝止打扫战场的战士,带着部队匆匆撤离时,全程铁青着脸不发一言。 【消息源自:《百岁老红军告诉你什么是燃烧的信念》2023-08-15 人民网;《冀东抗战史料汇编》2021年修订版;军事历史学者张建国访谈实录】 杨思禄蹲在玉米地里抹了把汗,八月的太阳把青纱帐烤得发烫。他捏着刚送来的情报又看了一遍——昌黎城里的鬼子主力要去三十里外给中村办丧事,据点就剩三十来个守军。"老李,你带侦察班再去摸一遍,别是鬼子下套。"他扭头对指导员说完,又补了句:"让炊事班今晚加顿肉。" 战士们听说要打据点,擦枪的劲头都带着响。二连的小战士王栓子把刺刀磨得锃亮,凑到班长跟前:"俺爹说小鬼子枪法准,班长你说咱这老套筒……""怕个球!"班长把旱烟杆往鞋底一磕,"杨营长打伏击还没失过手。" 半夜急行军时,杨思禄总觉得眼皮跳。等侦察班气喘吁吁跑回来,他才知道坏了菜——据点里亮着二十多盏马灯,炮楼上歪把子机枪的黑影看得真真的。"起码百十号人!"老李话音没落,远处突然传来军犬的狂吠。 "全体隐蔽!"杨思禄一把按下要起身的通讯员。月光照在他绷紧的下巴上,汗珠子顺着眉骨往下淌。现在撤退?战士们白跑四十里地。强攻?这仗得拿人命填。他摸出怀表看了眼,表盖上还留着淞沪会战时嵌进的弹片。"传令兵!让一连堵西门,二连准备炸药包!" 王栓子猫着腰往前冲时,听见子弹擦着玉米叶子嗖嗖飞。前面爆破组的张大哥突然栽倒,炸药包骨碌碌滚到他脚边。"日你姥姥!"这个种地时连鸡都不敢杀的半大孩子,红着眼珠子就往前扑。轰隆一声响,火光里能看见碎砖块混着鬼子钢盔飞上天。 打到天亮才发现,鬼子在仓库里藏了半个中队。杨思禄踹开指挥部时,电台还在滋滋响,桌上摊着份没烧完的电文——"八路军主力疑似转移至卢龙"。他抓起搪瓷缸猛灌几口凉水,喉结剧烈滚动着:"赶紧把重机枪抬走!伤员先撤!" 撤退路上没人说话。抬担架的小伙子突然脚下一滑,伤员疼得直抽气。"对不住啊班长……""哭个屁!"班长纱布里渗着血,"老子换了两挺机关枪,值!"走在最后的杨思禄突然站住,从兜里掏出个东西塞给卫生员——是半块压扁的冰糖,沾着火药末子。 半个月后总结会上,杨思禄把情报科的老吴骂得抬不起头。可等散会了,他又把人叫住:"老吴啊,下回咱俩一起去盯梢。"窗户外头,王栓子正跟新兵比划:"看见没?鬼子炮楼那个豁口,就是俺们炸的!"夕阳把晾着的绷带染得通红,像面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