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了皇帝后,忽然想起自己和曹寡妇还有一个儿子,于是便回到沛县找人。没想到,曹寡妇却跪倒在地:“你把儿子带走吧,我是不会跟你进宫的。” 刘邦这人,年轻时在沛县就是个不务正业的家伙。家里排行老三,种地不愿意干,整天跟朋友喝酒聊天,乡里人都觉得他没啥出息。可他运气好,靠着嘴皮子和人脉,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差事,管管地方上的小事。那时候,他认识了曹氏,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曹氏日子过得紧巴巴,靠织布种地养活自己。刘邦跟她处得不错,后来俩人有了个儿子,叫刘肥。那会儿刘邦还没啥大志向,顶多算个有点小聪明的混混。 刘肥出生那年,估计是公元前221年左右,秦朝刚统一天下。刘邦挺高兴,毕竟那时候没儿子是大忌。他偶尔给曹氏母子送点吃的用的,日子虽苦,倒也过得下去。可没几年,天下乱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也趁乱拉队伍反秦。他跑路前把刘肥交给曹氏,自己带着一帮兄弟躲进芒砀山,从此开始了打天下的日子。 曹氏带着刘肥留在沛县,靠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她没指望刘邦回来,毕竟那时候他生死未卜,只能自己咬牙过日子。而刘邦呢,带着队伍东征西讨,先跟着楚霸王项羽混,后来又反过来干掉项羽。公元前202年,他终于打赢了,坐上了皇帝宝座,定都长安,成了汉高祖。 当了皇帝后,刘邦日子忙得很,分封诸侯、收拾朝政,脑袋里全是大事。可有一天,他冷不丁想起沛县的曹氏和刘肥。这儿子是他第一个孩子,虽然不是正妻生的,但毕竟是血脉。他派人回老家打听,打算接这娘俩进京享福。使者到了沛县,找到曹氏那间破旧的小屋。她还在那儿过日子,种点地、织点布,带着刘肥苦熬岁月。 使者捎来刘邦的话,说皇帝念旧,想让曹氏和刘肥去长安过好日子。曹氏听完没吱声,过了一会儿跪下来说,她不去宫里,只让刘邦带走刘肥。她态度很坚决,说自己是乡下人,住不惯宫里,也不愿给儿子添乱。使者劝了半天,她就是不松口,最后只好带刘肥回京。 曹氏为啥这么硬气?她心里清楚得很。刘邦当了皇帝,宫里有个厉害的吕后,脾气大、心眼多。曹氏要是去了,估计没好果子吃不说,还可能连累刘肥。她宁可留在沛县过苦日子,也不愿卷进宫里的麻烦。她这决定,是为了儿子好,想让他干干净净地去当官,不背上啥包袱。 刘肥那年快二十了,长得像刘邦,性格却随了曹氏,挺老实。他跟着使者到了长安,刘邦高兴坏了,在宫里摆了大宴,正式认下这个儿子,还封他为齐王。齐国在东边,地方大、粮食多,是个好地盘。刘邦还派了个老臣曹参去帮他,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刘肥到了齐国后,没辜负曹氏的期望。他为人厚道,对老百姓好,减税修路,鼓励种地读书。齐国在他手里变得富得流油,百姓都夸他仁义。他在位十几年,把齐国管成了汉朝初年最牛的诸侯国之一。后来他死了,年纪不大,才三十出头,谥号叫悼惠王。 再说曹氏,她留在沛县,没啥变化,还是那副老样子。种地、织布,日子清苦但踏实。刘邦没强迫她进京,不过派人悄悄照应着,每年送点米面过去。曹氏不贪心,多余的东西都分给邻居。她从不跟人提宫里的事儿,也不打听刘肥的情况,可刘邦偶尔会派人送信,告诉她刘肥在齐国的成绩。她看了信就笑笑,继续干活。 公元前195年,刘邦死了,吕后开始掌权。宫里斗得你死我活,可曹氏离得远,啥也没沾上。刘肥在齐国稳稳当当,直到公元前189年去世。曹氏听说儿子没了,在家烧了点纸钱,默默祭拜。她自己活到七十多岁,有一天早上安安静静走了。乡里人觉得她不容易,自发给她立了个碑,写了她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