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特朗普“不愿伤害中国”,考虑降低关税,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近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

特朗普“不愿伤害中国”,考虑降低关税,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近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美国总统特朗普透露,自己“可能会在某个时候降低对中国的关税”,但随即话锋一转,“前提是中国必须先达成一份公平的贸易协议”。 其实早在4月17日,特朗普就提到“不能让关税高到没人买东西”。 4月22日,他再次表示当前关税水平“确实很高”,令人无法继续做生意。这些反复出现的声音,或许说明,他正在重新权衡利弊。 毕竟,自2025年1月他重新就任以来,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的关税一轮接一轮,从原材料到消费电子,累计税率高达145%。 中国迅速反制,征收125%对等关税,并限制关键原材料出口。全球市场的神经,几乎被绷到了极限。 特朗普一方面强调“美国不能吃亏”,一方面又承认“若不调整,双方无法做生意”。 但这场高压博弈带来的结果,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让中国屈服”。中国方面在多个场合明确回应: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但平等互惠是前提。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直言:“如果美方真的想谈,就要放下威胁和讹诈。”商务部也多次表示,谈判不能以强压为前提。 特朗普或许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是中方没有被击垮,美国国内的声音也在翻转。企业主、消费者、经济学家,甚至部分州政府都在反对这场看不见尽头的“关税拉锯”。 美国多个州已经对联邦政府提起诉讼,理由是总统未经国会授权实施关税行动,涉嫌越权。而在民意层面,特朗普的支持率在4月下跌至39%,创其任期新低。 一边是外部压力,一边是内部动荡,特朗普嘴里喊着“公平”,眼里却在盯着2026年选票。他清楚地知道,铁锈带选民的耐心是有限的,工厂没回来,物价却涨了。 更尴尬的是,那些曾在国际场合跟随美国起舞的盟友,如今也开始疏远。 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倡议讨论美国滥用关税带来的全球性风险,竟吸引了包括法国、英国在内的广泛参与与认同。 连美国代表都低调出席。这一场面,像极了中世纪政治舞台上的外交孤岛。 而特朗普的政策,也越来越像在玩投机。一会儿声称“谈判进展巨大”,一会儿又被中国外交部打脸“根本没有谈”。 一边威胁关税“可能飙升到245%”,转头又说“可能会降低”。大概率,他在算计着希望通过“预期释放”来影响市场,稳定选情。 就在这些言论释放后的48小时内,美股三大指数上涨,纳指涨幅达2.5%,可见市场对关税走向仍保持高度敏感。但如果缺乏实质政策落地,这种回暖恐怕也只是短暂的“喘息”。 这场博弈不止是数字的游戏,更是全球信任体系的考验。中美能否真正重启对话? 要看美方能否把“公平”真正落到对等和尊重之上,而不是藏在压迫与操控的策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