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6年许世友来到毛主席故乡韶山,就在喝酒时,许世友女儿突然上前耳语, 许世友

1976年许世友来到毛主席故乡韶山,就在喝酒时,许世友女儿突然上前耳语, 许世友听后一惊:我不喝了

1976年的春天,一辆军用吉普车缓缓驶入这个宁静的小山村,车门打开,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军下车来,腰间别着手枪,而这位特殊的访客,正是赫赫有名的许世友将军。

“好一块风水宝地啊!难怪这里出了个毛伟人!”许世友环顾四周,这样说道,可在场的人都知道,将军此行不为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毛主席深深的思念而来。

自从周总理逝世后,许世友就常常夜不能寐,总惦记着要去主席的家乡看看。

而许世友将军在韶山的每一天都可谓过得与众不同,他住在韶山宾馆,房间里时常传出“啪嗒”的电报声。秘书劝他休息,他却说:“我不能中断与司令部的联络。”

可更让人意外的是,向来雷厉风行的许将军,在参观毛主席旧居时却变得格外庄重。他坚持要坐车前往,说这是“讲究速度”,可到了目的地,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放慢了。

当汽车停在毛主席故居前时,将军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谁能想到,这位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将,此刻竟像个虔诚的朝圣者。

当看到陈列馆里的主席塑像时,将军突然双脚并拢,“啪”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这个动作让在场的韶山乡亲们心头一热——他们明白,这是军人最崇高的敬意。

许世友在韶山的日子,处处透着反常。因为熟悉许世友的人都知道,有两件事是他放不下的:打猎和喝酒。甚至在来韶山前,他还打了不少野味。可到了韶山,那把心爱的猎枪却一直躺在行李箱里。

乡亲们热情相邀:“许司令,咱们去打猎吧,好给您准备下酒菜!”

谁知将军连连摆手:“你们怎么不理解我的心情呢?我专门来看毛主席的,在主席家乡我不杀生,不打猎”。这两不原则,他执行的比军令还严格!

晚饭时,看到餐桌上摆满的斑鸠,可许世友却一筷子都不动,只是笑着劝大家多吃。这时候,服务员端上茅台酒,他破例只喝了一斤就停杯。

女儿悄悄耳语几句,他立刻对张平化说:“老张,我不喝了,下次到广州再喝!”谁都知道,许司令是怕在主席家乡喝醉,不好交代。

而在韶山的每一天,许世友将军都全副武装。哪怕热得满头大汗,他也坚持穿着整齐的军装,有人好奇地问缘由,许世友只是笑笑:“当兵的要有个当兵的样。”

其实大家都懂,他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后来韶山流传开一句话:“许世友是真将军,是毛主席带出来的好兵。”这话传到将军耳朵里,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临别那天,许世友站在吉普车前,突然转身向送行的乡亲们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可当车子启动时,没人注意到将军眼角闪动的泪光。

但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的毛主席,生命其实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1976年9月9日,一个让全中国陷入悲痛的日子。正在工作的许世友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逝世了。将军沉默良久,随即雷厉风行地下了三道命令,安排好军区工作后,才乘专机赶往北京。而这个在枪林弹雨中都不曾皱眉的硬汉,此刻却沉默了许久。

在毛主席灵前,许世友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痛哭流涕,他只是围着主席的遗体缓缓走了三圈,随后深深鞠了三个躬。

不过,轮到政治局委员守灵时,许世友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要带着手枪要进灵堂。

警卫劝阻说这是规定,将军却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就是政治局的,我怎么不知道?”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进去。那一刻,整个灵堂里,只有他腰间的配枪闪着冷光。

可谁都能看出,这个简单的动作里,包含着多少无法言说的情感。

回到南京后,许世友把卧室变成了特殊的“灵堂”。四面墙上贴满了从报纸上剪下的毛主席照片,那些日子,将军常常独自在屋里一坐就是大半天,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和墙上的照片对话。

工作人员偶尔能听到他哽咽的声音:“毛主席走了,我心里难受啊......”

直到1985年秋天,80岁的许世友将军走完了传奇一生,临终前,他床头还摆着与毛主席的合影。

有人说,将军这是急着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保卫主席了。

而在韶山,乡亲们至今还记得那个腰别手枪、风纪扣一丝不苟的老兵,记得他在主席故居前敬礼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