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2岁朱东润被批斗,68岁妻子不堪折磨上吊自尽。朱东润抱着妻子悲痛欲绝,突然,一张纸条掉在地上,上面写着:钱在口袋里。
朱东润的一生写了很多名人大传,比如《张居正大传》,《梅尧臣传》等,但是《李方舟传》却是一部中国普通妇女的传记,而李方舟再历史并没有其人,她的原型其实是朱东润的结发妻子,邹莲舫。
1919年年底,邹莲舫和时任南通中学教员的朱东润结婚,当时两人彼此没有见过面,邹莲舫是朱东润母亲和大哥看中的,比他小四岁。
在外人看来,邹莲舫能嫁给朱东润就是高攀,殊不知,作朱家的儿媳妇,邹莲舫是非常累的。
起初,作为有新思想的朱东润是非常反对这门婚事的,但是为了满足母亲让他尽快延续朱家香火的想法,朱东润答应了。
嫁到朱家,邹莲舫默默地做着一个妻子该做的,她每天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对婆婆很是孝顺,再加上朱家大哥是个游手好闲没有正经工作的人邹莲舫还要照顾他们一家。
在这种高负荷的家务下,邹莲舫还总是抽出时间去学习,她希望能缩短和丈夫之间的距离,让丈夫高看她一眼。
邹莲舫的付出终究得到了回报,她换来了丈夫对她的爱恋和尊重。
在1921年到1926年期间,邹莲舫为丈夫生了两儿一女。
就在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时,战争爆发了。
1937年,朱东润被调到四川的大学工作。他这一走就是8年,期间,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部都有邹莲舫一人操持。
朱东润走后,战事越来越激烈,邹莲舫为了保护全家人的安全,不让他们外出。
有一次,日本飞机的炸弹落下,她让全家人躲在房间的床下不准出门,但是为了吃饭,她仗着胆子一个人跑进跑出去大街上抢购米面和油。
家里的七个孩子都需要她照顾,婆婆虽然住在大哥家里,但是她每月还要把赡养费送过去。
很快,家里的积蓄都花完了,为了生存下去,邹莲舫把自己的首饰卖掉,换来一些钱财。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在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期盼战争能早点结束,好和丈夫一家团聚。
后来邹莲舫不幸染上了温病,眼看就要离开人世了,邹莲舫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后事,如果她死了,就把灶屋偏门改作棺材,就近埋葬。
或许上天心疼她的几个孩子无人照顾,不想让她那么早去天堂,最终邹莲舫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这些事情,邹莲舫从来没有在信里对丈夫提过,她一个人扛过了所有。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朱东润想和家人有联系也是难上加难,有时候两三个月才能联系上一次,虽然他也能体会到邹莲舫的苦,但是也只能通过信件里的文字安慰她。
1944年,大女儿辗转到了父亲朱东润身边,她带了母亲亲自熬的一罐蟹油带给了父亲。
看着这罐蟹油寄托着妻子邹莲舫的深情厚意的蟹油在,朱东润泪目了,他一直不舍得吃,都放的发霉了,前前后后总共一两个月才吃完。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朱东润归心似箭,但是回乡的人太多,奈何船只太少,这样一来想要回到家就得好几个月的时间。
就在邹莲舫等待丈夫回家的时候,她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谁谁谁都回来了,朱东润怎么还没回来,莫不是在四川成家了?”
面对这些话语,邹莲舫不屑一顾,因为她从心里相信丈夫不会做那样的事情。
朱东润直到1946年6月才到家。
八年的分离,并没有冲淡他们的感情,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更加牢固了。
回乡后的朱东润除了拥有复旦大学教授的身份外,他也还是文学作家和批评家,他陆续出版了几本以真实历史为大背景的传记性书记。
然而,他的这些作品在特殊时期却成了“罪证”。
从此,朱东润失去了自由,遭受了各种不公正的对待。作为妻子,邹莲舫也被牵连。
他们让邹莲舫去宿舍打扫卫生,可是患病的她连扫帚都拿不动,根本不能打扫,朱东润本来想替她打扫,可是他们却坚决让邹莲舫自己干。
在长期的压迫下,朱东润和妻子邹莲舫都没有妥协,但是邹莲舫的精神却出现了问题,她经常在夜里流泪,为丈夫鸣不平。
后来天气渐渐冷了,邹莲舫找了一件朱东润的棉袄,看着他还对他淡淡一笑。
朱东润没想到的是这竟妻子最后的一次微笑。
1968年11月30日,邹莲舫死了,还给丈夫留了一张字条“东润:对不起,我先行一步了,钱在口袋里。”
朱东润痛心疾首,但也欲哭无泪。他把妻子的“遗言”放在贴身的口袋里,又穿上了妻子为他准备的棉衣,就这样看似平静的接受妻子的离去。
这年,朱东润72岁,邹莲舫68岁。
邹莲舫选择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是因为她懦弱,而是她太累了,她不想再这样没有尊严的活下去了。
之后,朱东润不顾危险,决定用化名为妻子写一篇传记《李方舟传》,在书里,朱东润化名宋敦容,邹莲舫化名李方舟。
在这本书中,朱东润以他俩游古猗园吃小笼为结尾,并没有停留在邹莲舫去世的那天。
邹莲舫的纯真与勇敢,朴实与善良,是中国无数普通家庭妇女为爱为家默默奉献一生的高贵品格。
朱东润理解妻子的坚毅和牺牲,用一本书记录她的一生,用一生去怀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