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印巴冲突里,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公开站出来谴责印度,确实让人有些意外。毕竟五常国家都没直接表态,反倒是这两个中东和高加索国家率先发声。背后的原因得从地缘政治、历史纽带和现实利益三个层面来拆解。
先看土耳其。这个横跨欧亚的国家,跟巴基斯坦的关系堪称 “老铁”。从奥斯曼帝国时期开始,两国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当年搞独立运动时,还借鉴过土耳其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经验。
宗教上,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同属逊尼派,文化认同感很强。更关键的是,土耳其这些年一直在伊斯兰世界刷存在感,想当 “领头羊”。埃尔多安政府多次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替巴基斯坦说话,甚至直接向巴方提供武器援助。
比如 2025 年 4 月,土耳其就紧急向巴基斯坦运送了 KARAOK 反坦克导弹和 MAM-L 制导炸弹,这些武器在边境冲突中直接用来对付印度的装甲部队。
再看阿塞拜疆。这个外高加索小国虽然和巴基斯坦不接壤,但跟土耳其的关系比亲兄弟还铁。两国都是突厥语国家,历史上同属奥斯曼帝国体系。
阿塞拜疆独立后,土耳其是第一个承认它的国家,还在纳卡冲突中坚定支持阿塞拜疆对抗亚美尼亚。
这次阿塞拜疆跟着土耳其谴责印度,除了 “兄弟义气”,还有现实利益考量。印度最近向亚美尼亚出售了 200 亿卢比的武器,包括皮纳卡多管火箭炮,这直接触怒了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公开批评印度 “煽风点火”,还质疑印度武器的质量,其实就是在报复印度支持自己的对手。
至于五常国家为啥没吭声,原因各不相同。美国和印度最近走得很近,莫迪政府大量采购美国武器,还在印太战略上配合美国。俄罗斯虽然和巴基斯坦也有军事合作,但更看重印度这个传统盟友,普京之前还表态支持印度 “打击恐怖主义”。
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解决,而且和印度有边境问题需要处理,不想在这个时候激化矛盾。英法两国则更关注欧洲事务,对南亚冲突兴趣不大。
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高调表态,其实是在打 “伊斯兰牌” 和 “突厥牌”。土耳其想借此巩固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阿塞拜疆则想通过支持巴基斯坦换取土耳其在纳卡问题上的持续支持。
不过,这种站队也有风险。印度已经对土耳其采取了反制措施,比如限制土耳其商品进口,暂停两国文化交流项目。阿塞拜疆也面临印度可能转向支持亚美尼亚的压力。
总体来看,这次事件反映了国际政治中 “远交近攻” 的逻辑。土耳其和阿塞拜疆虽然国力有限,但通过紧密的联盟关系,在南亚冲突中刷出了存在感。而五常国家的沉默,更多是出于现实利益的权衡,不愿为了别人的矛盾得罪印度这个新兴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