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16年,江苏,12位渔民捕鱼时捞起一条重达5吨、长达7.5米的死鲨鱼!拖回岸

2016年,江苏,12位渔民捕鱼时捞起一条重达5吨、长达7.5米的死鲨鱼!拖回岸边时,它已经发臭,令人作呕,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条变质的鲨鱼,竟然卖出了十几万的天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4月的某个清晨,江苏南通启东外海风浪未平,12位渔民正驾驶“苏启渔03332号”渔船准备收网返航,连续几日的作业都颗粒无收,加之天气多变、海况恶劣,原本寄望丰收的希望渐渐被现实冲淡。   就在返程途中,船员无意间望向海面,隐约看到一个庞然黑影随波晃动,他们以为是废弃渔具或漂浮的海洋垃圾,直到船只靠近,才发现那是一条体长超过7米、头部呈钝三角形的巨型鲨鱼。   这条鲨鱼已经死亡,身上覆盖着海藻,皮肤松弛,腹部稍有胀气,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腐臭味,尽管如此,面对这个意外之物,渔民们没有选择视而不见。   多年的海上经验告诉他们,哪怕是一具腐尸,也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他们拿来粗绳、撬杆、帆布和冰块,合力将这个庞然大物搬运上甲板,整整一个小时,死鲨才被固定妥当,甲板空间所剩无几,船身也因此明显下沉。   三天的返航途中,鲨鱼的腐烂程度进一步加剧,海风将恶臭送遍整个船体,冰块融化速度远快于他们的预期,掩盖在尸体上的帆布也变得湿重无比。   抵达吕四港的那一刻,码头已被气味包围,众人纷纷掩鼻围观,这具体长7.5米、重达5吨的鲨鱼尸体,一经曝光便引来一阵议论,有人好奇于它的庞大,也有人担心这是否会引发卫生问题,渔民随即联系当地熟识的水产商与相关专家,请人鉴定其身份。   消息传至南通市区,不少专业人士赶来查看,通过牙齿形状、体型特征及鳃裂长度等比对,最终确认这是一条姥鲨——一种罕见的深海鱼类,仅次于鲸鲨,是世界第二大鲨鱼。   姥鲨以浮游生物为食,行动迟缓,喜欢在海面张口游弋,被误以为“晒太阳”,在欧洲早期曾被称作“Sun Fish”,虽然外形吓人,但性情温和,口中的牙齿仅五六毫米长,不具攻击性,它们通常生活在数百米深的海域,罕有出现在近海水面。   正因稀有性,这条姥鲨尸体引起了福建一位展览馆经营者的高度兴趣,他计划建立一个水族馆,亟需一具足够震撼的展品来吸引眼球,与渔民接洽后,双方最终以19万元的价格完成交易。   这一决定让空手而归的渔民们瞬间“翻盘”,成为村里的传奇人物,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笔不期而至的巨额回报,也是一段前所未有的经历。   姥鲨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价值,不仅是因为其尺寸和罕见性,更因其科研与展陈价值,生物学界对姥鲨的繁殖习性仍缺乏系统性认知,它们的生命周期、繁殖频率及种群结构都尚待进一步研究。   据已知文献,姥鲨的雌性成熟时间较晚,怀孕周期长达数年,每胎数量有限,因此种群恢复缓慢,长期的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与栖息地干扰,使其数量持续下滑,早在上世纪末便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   当年的这次交易虽然未被追责,但也引发了一定争议,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便死亡,也不得私自买卖,必须由渔政等主管部门接收处理。   只是2016年时,姥鲨尚未明确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相关操作仍存在模糊空间,到了2021年2月,姥鲨正式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此后类似事件已不可能如旧处理。   从科学角度看,这具姥鲨尸体虽然已经开始腐烂,但其骨架、牙齿、内脏构造仍具研究意义,若被及时冷冻保存、解剖建档,将为海洋生物学提供宝贵样本。   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也提醒公众,即便是看似一文不值的自然遗骸,也可能承载极大的科研价值与生态警示,海洋不是无穷无尽的资源池,每一次生命的消逝,都可能是生态系统崩塌前的低语。   对于这12位渔民而言,一条姥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他们没有料到,在一无所获的渔季尽头,会以这种方式收获19万元的“横财”,但这场命运馈赠的背后,是一个濒危物种的无声终结。   它躺在甲板上的那三天,也像一面镜子,映出海洋生态的脆弱与人类行为的代价,保护海洋物种、增强公众认知、加强执法监管,或许正是这条姥鲨带来的最重要遗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2025.2.11“稀有巨兽”,被误捕! 现代快报——南通12渔民捞到世界第二大鱼类姥鲨 长7.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