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9岁北京知青摔断手臂,为了不截肢,到城里买药保守治疗。药价4.99元,可是他兜里只有4.89元,他恳求女营业员:“大姐,没这药,我的手就保不住了!”不料,女营业员冷冷地说:“难道要我贴一角钱?” 陈启生感到无奈,他站在原地,心里犹豫着,难道为了区区一角钱,要再次四处奔波吗? 就在他感到困惑无助的时候,一位姑娘走进了药店,她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仔细瞧了瞧陈启生,然后说:“一角钱我替你付了吧。” 说完,她掏出一枚一角纸币递给了陈启生。 陈启生终于得以购买了所需的药物,感到非常激动,急切地追赶上这位姑娘,向她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姑娘好奇地问他:“你也是知青吗?” 陈启生坚定地点头,笑着回答:“是的,我也是来自禹城县的知青。我在马家沟插队。” 姑娘笑着说:“真巧,我也是知青,不过我在孔家沟。” 这一枚小小的硬币,成了他们相识的契机。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姑娘写下了她的姓名和地址:刘锦珍,以便两人可以保持联系。 原以为这份机遇会促成两个人相爱,刘锦珍确实对他一见钟情,但不巧的是陈启生已有了心上人。 在那个年代,知青下乡的经历对许多青年来说确实是一种光荣的事情,他们追求着在农村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梦想。 陈启生也是其中之一,他的高学历和单纯的性格使他在大队里备受欢迎。 陈启生被分配到王家,与王麦芬一同生活。王麦芬虽然只接受了小学教育,但她的勤劳和敏捷在农村生活中脱颖而出,深得陈启生的喜欢。
两人在朝夕相处中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暗中开始了一段恋情。
然而,当王麦芬的父母发现了两人之间的关系时,他们可能担心女儿在未来可能会吃亏。 王大婶的担忧源于陈启生的知青身份,因为知青通常有回城的计划,他们的未来在农村生活中可能并不长久。 于是,王麦芬的家人纷纷劝告王麦芬趁早断了跟陈启生谈恋爱的心思,对方不会娶她的。 然而,王麦芬的父亲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陈启生如果愿意娶自己的女儿,那就说明女儿有了脱离农村生活,追求城市生活的机会。 王麦芬的父亲为了试探他的心意。安排了一场宴席,邀请陈启生前来,同时希望了解他的意愿。 他问陈启生是否愿意娶王麦芬,如果不能,就让他们断绝这段感情。 陈启生支支吾吾地说:“叔叔,我需要先写信问问我父母的意见。” 因为在那个年代恋爱自由并不多见,他还承诺不了什么,于是准备写信告诉北京的父母。 陈启生想得到父母的同意,有了家人的支持,他才有底气给王麦芬和她的家人承诺。 命运的捉弄有时确实令人无法预料,陈启生在写信向父母请示前,遭遇了严重的手臂受伤,情况突然变得非常紧急。 王麦芬感到极度担忧,陪同他去看医生,但医生的评估却让他们陷入了绝望,他的胳膊可能会保不住。 陈启生问医生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法,但医生提到的药物既难找又昂贵,使他感到无法承受。 然而,王麦芬并没有轻言放弃,她回家寻求家人的帮助,希望他们可以帮忙凑钱,终于他们勉力凑齐了4.89元。 但陈启生不愿意接受王麦芬的钱,在经过王麦芬的劝说下,他决定去找药,几经辗转,他终于在一家药店找到了这种药,可药售价是4.99元 陈启生祈求女售货能行行好,因为没这药,他的手就保不住了。
售货员冷漠地说:“不好意思,这不是我的责任,难道你买药,我还要给你倒贴钱?” 就在陈启生绝望之际,一名女青年刚好来买药,听到情况后主动执意要替陈启生垫上那1毛钱。 拿到药后,陈启生按时涂抹,一个月后手臂终于好了。 他随即写信告知父母,并详细叙述了王家人在他危难时的帮助,同时表达了娶王麦芬的愿望。幸运的是,他的父母理解并支持了他的决定。 很快陈启生和王麦芬举行了婚礼,然而,一个月后,刘锦珍突然造访,原本她期待着陈启生会回来找她,但却发现他已经结婚。 虽然刘锦珍感到失落,但是也衷心的祝福他们。80年代初期,政策变化使得知青们有机会回城定居,这也是一种幸运。王麦芬成为了少数获得这一机会的女性之一。 在陈启生考入大学后,他积极努力,不忘初心,最终让王麦芬来到北京,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