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我国放飞50羽军鸽穿越首颗氢弹爆炸的蘑菇云,但平安回来的只有45羽,正当人们感到惋惜时,它们竟然创造了一个奇迹…… 1967年6月17日清晨的罗布泊戈壁滩上,科研人员正在靶场周围忙碌奔走,他们既要完成我国首颗氢弹试爆的最后准备,还要兼顾另一项特殊的生物实验——50羽军鸽即将穿越核爆现场,为国防科研提供宝贵数据。 离靶心最近的掩体里,三组鸽子被安放在不同距离的铁笼中,最靠近爆心的那组鸽子距离爆炸点仅有五十米,负责收集最核心区域的辐射数据。这些鸽子腿上都绑着特制记录仪,翅膀内侧还贴着编号标签,昆明军鸽基地特意挑选了飞行能力最强的精锐,每只都经过三年以上专业训练。 上午8时20分,随着一声巨响,罗布泊上空腾起烈焰翻腾的大火球,蘑菇状烟云直冲云霄。科研人员紧张地盯着远处的鸽笼,半小时后,第一批鸽子陆续飞回,一数,只有45羽。正当大家为那5羽鸽子的安危感到惋惜时,谁也没想到,更震撼的奇迹还在后头。 原来,那5羽鸽子并没有消失,它们竟然从罗布泊直接飞回了昆明!要知道,罗布泊到昆明的直线距离足足有2750公里,中途还要飞越塔克拉马干沙漠、昆仑山、青藏高原等复杂地形。这样的超远程飞行,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这5羽军鸽却做到了,创造了至今未被打破的纪录。 科研人员赶紧查看鸽子腿上的记录仪,发现它们带回了核爆核心区域的辐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核武器的杀伤范围和防护措施至关重要。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鸽子在经历了氢弹爆炸的高温、强光和强辐射后,身体状况竟然基本正常,没有出现明显的辐射损伤。 要知道,氢弹爆炸产生的核聚变反应足以摧毁周围的一切,高温能使几千米外的人眼暂时失明,强辐射甚至能穿透10厘米厚的钢板。可这些军鸽不仅成功穿越了蘑菇云,还完成了超远程飞行,这其中的奥秘至今仍是个谜。有人猜测,可能是它们长期训练形成的超强抗干扰能力和归巢本能发挥了作用,也可能是它们的生理结构对辐射有特殊的耐受力。 这次实验的成功,让人们对军鸽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军鸽隐蔽性强,雷达探测不到,飞行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170多公里,还能载重35克,在特殊情况下,它们的作用是现代通信技术无法替代的。 如今,虽然卫星通信已经普及,但军鸽依然在边防、海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用自己的“翅膀”,为国防事业默默贡献着力量。而1967年的那次氢弹实验,也成为了军鸽史上的一段传奇,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些勇敢的“空中通信兵”。 这次实验不仅为我国的核武器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鸽的非凡实力。这些小小的鸽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使命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