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嗳气?
嗳气一症,中医谓之“噫气”,首见于《内经》,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其病机核心在于胃气上逆,与脾胃升降失司、肝失疏泄密切相关。
一、病因病机:脾胃升降的失衡密码
1. 饮食失节,胃气壅滞
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致食积胃脘,阻滞气机。胃本宜通降,今食滞不化,犹若河道壅塞,水液停滞则腐秽生浊,浊气上逆而为嗳气,伴酸腐味,此属实证。
2. 肝郁气滞,横逆犯胃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如弓弦紧绷难舒,必横逆犯胃,致胃气不降反升。
此类嗳气常随情绪波动增减,伴胸胁胀闷,古称肝气犯胃,恰似管道受外力挤压,气逆而上冲。
3. 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久病、劳倦或素体虚弱,致脾胃气虚,运化腐熟功能减退。胃如老磨盘,动力不足则谷物难化,滞留胃中久酿浊气,其嗳气声低弱,伴脘腹痞满、神疲乏力,属虚证。
4. 胃寒或胃热,寒热格拒
胃寒者,寒邪凝滞,胃失和降,如釜底无火,水谷不化,嗳气多伴胃脘冷痛、得温则减;
胃热者,胃火炽盛,逼迫胃气上冲,嗳气声响亮,伴口臭、便秘,似锅中水沸太过,气随热腾。
二、症状辨析:从嗳气听出病机
1.食积嗳气:嗳声酸腐,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犹若腐坏食物发酵之味;
2.肝郁嗳气:嗳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后稍舒,舌边红、脉弦,如气球间歇性放气;
3. 气虚嗳气:嗳气低沉,时作时止,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似风箱漏气般无力;
4.寒证嗳气:嗳气伴胃脘冷感,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沉迟;
5.热证嗳气:嗳气味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诊病尤重舌脉,如食积者多苔厚,肝郁者脉弦,气虚者舌淡胖,此为辨证关键。
三、中医论治:调升降,疏气机,复中焦
1. 食积者通降为先
以保和丸化裁,山楂消肉食,神曲化谷积,莱菔子导滞下气,犹若给胃“通下水道”,使食滞得消,胃气自降。
2. 肝郁者疏肝和胃
柴胡疏肝散主之,柴胡疏达肝气,香附理气止痛,陈皮和胃降逆,如解开紧绷的琴弦,使肝气条达则胃气顺。
3. 气虚者健脾益气
四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佐以砂仁、陈皮理气防壅,如给老磨盘添加润滑剂,恢复运化之力。
4. 寒证宜温胃散寒
理中丸加减,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健脾益气,使胃得温养则浊气自降;
5. 热证当清胃泄热
泻心汤类方,黄连清胃火,黄芩泄热,半夏和胃降逆,如给沸腾的锅撤去薪火,热清气平则嗳气止。
嗳气虽非大病,却如脾胃仪表盘的警示灯,频发时需细辨病机,或消食,或疏肝,或补虚,方能治未病于萌芽。中医论治的智慧,正在于从一呼一吸间,窥得中焦气机的偏颇,以草木之性,复脾胃升降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