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中国愿意,菲律宾可以成为中国的一个省!”2018年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公开表态,事后就连菲律宾国内的人也在骂他愚蠢,那他当时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愿意归于中国吗? 2018 年的那场华人晚宴上,杜特尔特的一句话像颗投入沸油的水珠,瞬间溅起了千层浪。 谁也没料到,这位以铁腕著称的总统,竟然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仿佛就是像在开玩笑一样轻描淡写。 当天在场的华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掌声,可这掌声还没传到街头,菲律宾国内的报纸就已经炸开了锅。 反对派的议员们在议会里拍着桌子,说这是对国家主权的背叛,甚至有人扬言要弹劾他,连一些平日里支持他的民众,也在街头举着标语,觉得这话太离谱。 可要是翻开菲律宾的近代史,会发现这个国家的命运,从来就没真正握在自己手里过。 从西班牙殖民时期到美国接手,再到二战后名义上的独立,菲律宾就像个被大国轮流照看的孩子,经济命脉捏在别人手里,连军队的指挥权都带着外人的影子。 上世纪马科斯当政时,为了坐稳总统宝座,把国家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允许美军在境内建了十几个基地,还派兵跟着美国去越南打仗,换来的却是家族资产塞满美国银行,普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这种日子过久了,菲律宾人心里憋着股气,既想摆脱外人控制,又怕没了靠山活不下去,杜特尔特就是在这种矛盾里长大的。 他老家在棉兰老岛,那里几十年前天天打仗,分裂武装、游击队和政府军混战,他当检察官时,见过太多因为缺衣少食加入武装的年轻人,也见过美国顾问坐在指挥部里指手画脚。 所以他上台后,一边用铁腕扫毒,一边盯着老百姓的饭碗,心里比谁都清楚,菲律宾最缺的不是口号,是能让农民种出的香蕉卖出去、让工人有活干的机会。 邻居老挝因为修了中老铁路,农产品能三天就运到中国,农民收入翻了倍;柬埔寨靠中国投资的水电站,终于告别了天天停电的日子。 这些事菲律宾人看在眼里,不少人在街头采访里说,“别管跟谁好,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就行”,这种声音成了杜特尔特敢说那句话的底气。 那时候菲律宾的港口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货轮卸货要等上一周,中国答应帮忙翻新马尼拉港,还承诺修一条从首都到吕宋岛的高速公路,这些项目能直接让几十万人有活干。 而美国那边,除了每年派几艘军舰来 “晃悠”,给的援助还不够修半座桥,杜特尔特早就不想看美国人的脸色了。 这话传到美国国务院时,据说有官员把咖啡杯都摔了,赶紧派特使去马尼拉,答应追加一笔援助,条件是让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别 “太软弱”。 杜特尔特就坡下驴,一边收下援助,一边照样跟中国签合作协议,这种左右逢源的本事,倒是让菲律宾在那一年多赚了几十亿美元。 其实这种在大国之间找平衡的做法,在东南亚不算新鲜事。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当年一边从美国买战机,一边让中国帮着建港口,还说 “谁给的实惠多,谁就是朋友”,靠着这手,马来西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翻了两番。 杜特尔特的路数,跟这位老总理有点像,只是他用了更夸张的说法,把 “求合作” 说成了 “入版图”,既讨好了华人圈子,又敲了美国一笔,还没让国内民众觉得丢了面子。 后来中菲合作的香蕉种植园里,菲律宾农民第一次用上了中国的滴灌设备,每亩地的收成涨了三成,他们可能不懂什么叫 “战略平衡”,只知道年底能给孩子买新书包了。 马尼拉港翻新后,中国的商船三天就能往返一次,菲律宾的芒果干摆上中国超市货架的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小贩们的摊位前也热闹了不少。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当初骂杜特尔特的人慢慢闭了嘴,毕竟比起口号,钱包鼓起来才更实在。 至于那句 “成中国一省” 的话,后来成了街头巷尾的笑谈,有人说那是老杜喝多了,有人说他是故意逗大家玩,可没人真当回事。 就像菲律宾人常说的,“我们的命运自己扛,谁给好处就跟谁搭个伴,没必要认谁当爹”,这话里的清醒,或许比任何政治口号都实在。 那么你们认为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