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于知道被我们卡脖子的疼痛了!一位美国稀土专家说:他们费尽周折从地下开采出稀土,最后还得运到中国去加工,这情况实在太不合理了!美国必须掌握稀土加工提炼技术。 美国曾经也是稀土产业的重要玩家,但几十年前出于环保、成本因素,大笔一挥把产业链转到了中国。 从那之后,中国花了几十年深耕产业链,不仅掌握了高效低价的分离技术,还建立了庞大的产业集群。 根据最新数据,全世界稀土精炼的大头几乎都在中国手里,尤其是最难搞的重稀土,中国更是稳坐头把交椅。 稀土这样稀缺又难加工的资源,不只是“高科技原料”,还事关国家安全。从战机、核潜艇到各种电子设备和新能源车,稀土都离不开。 电动车用的永磁电机,风力发电的大型发电设备,甚至是智能手机和电脑硬盘,全靠稀土加持。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井喷,对稀土的依赖日益加深。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稀土市场的需求还得翻一番,而中国的地位只会越来越稳。 明白了稀土的重要性,美国当然不甘心只能当“客户”。他们试着自己搞加工厂,MP Materials公司甚至在加州建厂做突破,但无论产量还是技术都追不上,更别提成本远高于中国产品。 客户算笔账,还是选了“价格更合适”的中国货。中国成体系的技术、人才再加上成熟的市场,让别人想追也不是几天几月就能赶上的。 一方面,美国加紧投入,不光给企业砸钱,还提出了“矿山到磁铁”的全流程自给战略,希望拉私人资本一起加入战局。 另一方面,欧盟也没闲着,2024年专门出台了《关键原材料法案》,简化了相关审批流程,还投钱在非欧盟国家新建原材料项目,想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可这类计划实施起来周期长,真正实现产能爬坡可能要熬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大势所趋下还得考虑环境、法律、人才等方方面面。 说到底,全球稀土市场早被中国“技术+产能”双保险封锁住了出路。 对外,遇到有竞争苗头出现,中国可以提升产量拉低价格。对内,有一整套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本土产业链。 过去几十年,中国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持续投入,才塑造了这样的行业生态。 中美欧三方在这场稀土大战里各有算盘。美国因为国防安全和科技发展被迫“反攻”,欧盟注重供应链多元化,但都无法忽视中国的主导地位。 中国则把稀土当作战略优势,成为谈判桌上重要的筹码。 除了传统挖矿,回收电子废料中的稀土也是未来发展方向。像旧手机、旧电脑里其实就蕴藏很多稀土元素。 不过分离、回收同样需要技术积累,还得解决环保和数据安全等实际难题。即便如此,这也为全球寻找更多元化供应链留下一丝希望。 现在美国与其说在争夺资源,不如说是在为产业链安全而战。光靠建厂远远不够,研发、环保、人才、成本、用户,都缺不了哪一个环节。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打造的护城河不是三五年能逾越的。稀土之争,也让全球明白,产业链不是哪个环节缺了就可以随便补回来的,更不是用钱就能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