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凌晨开火,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藏南,杀死一名中将、一名准将、一名上校共19人。这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印度在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呢!结果呢?印度军方前脚刚承认袭击,后脚就开始玩“否认三连”——“不是我”“没证据”“别瞎说”,简直把国际社会当猴耍! 其实这套路不新鲜,印度在边境上玩这套 “突然下手 + 事后耍赖” 的把戏并不是头一回了。 早在1965年时,他们就趁边境防备松的时候偷偷摸摸增兵,被发现了就说是 “正常巡逻”。现在只不过把当年的步枪换成了无人机,想法还是老一套:先靠突然袭击占点便宜,占不着就装糊涂混过去。 但这次的无人机袭击,技术含量确实比以前高多了。上百架无人机一起飞,不是简单凑数就行。这么多无人机得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能撞一块儿,还得精准找到目标,这背后得解决通信协调、任务分配这些技术难题。印度这次能让无人机在凌晨准确摸到营地,说明他们在无人机集群作战这块确实有进步,不再是单架无人机瞎转悠,而是能抱团打配合了。 再说说抗干扰能力。藏南那地方山多,电磁信号本来就乱,真打起来肯定还有电子干扰,无人机的信号很容易被掐断。俄乌战场上,乌军有个叫 “狼蛛” 的设备,10 公里内的俄军无人机一准失控坠毁。但印度这次的无人机群从头到尾没掉链子,说明用了 “跳频” 技术 。这技术以色列的 “苍鹭” 无人机早就用熟了,在加沙对付巴勒斯坦的干扰设备,几乎没失过手。印度这次的路数,说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估计没人能信。 热成像镜头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藏南清晨常有大雾,能见度不到 50 米,普通夜视仪在这儿就是摆设。但印军无人机的热成像镜头,能在 800 米外分清单个士兵和背包,1.5 公里外锁定帐篷里的人。这分辨率多高可想而知,而印度这镜头,十有八九是进口货 。不是美国 FLIR 公司的 “猎鹰”,就是以色列埃尔比特的 “热眼”,这俩牌子在以色列军队里是标配,打哈马斯时百发百中。 最狠的是 “二次打击” 的节奏。从侦察到补刀,整个流程快得离谱:第一波炸完,评估用的无人机马上飞过去,用激光和红外确认伤亡,数据实时传回指挥车;指挥系统 10 分钟内就算出 “漏网之鱼”,第二波无人机已经挂弹起飞,连人家办葬礼都没放过。这速度比俄乌战场快了一半还多。俄军在赫尔松反击时,从发现乌军集结到无人机升空,平均得花 25 分钟,等飞到地方,目标早跑没影了。 这套 “侦察 - 评估 - 再打击” 的流程,跟以色列在加沙的打法一模一样。以色列打哈马斯时,“苍鹭 TP” 先侦察,“哈洛普” 自杀式无人机首轮打击,“赫尔墨斯 900” 马上评估效果,最后 “云雀” 补刀,整个过程不超过 15 分钟。印度这次连时间节点都跟以色列的操作手册对上了,说没抄作业,估计没人会信。 对比 2025 年的印巴冲突,更能看出不对劲。当时巴基斯坦用的 “飞马” 无人机,还是士兵在地面用遥控器手动操控,遇到印军的干扰就成了 “无头苍蝇”,开战半个月才炸掉两个哨所。才过两年,印度就能让上百架无人机玩出 “智能化协同”,这进步速度比他们自家研发的 LCA 战斗机快了 10 倍都不止 —— 没有外部技术 “输血”,根本不可能有这飞跃。 但话说回来,技术再花哨也掩盖不了战略上的短视。以色列用无人机是为了减少巷战伤亡,俄乌用无人机是因为传统装备打光了没办法。印度把这套技术用在边境主权问题上,说白了就是想靠 “突然袭击” 占便宜,完事了再耍赖皮。可藏南的归属不是靠几架无人机就能改的,历史上早就写得明明白白。 印度要是真觉得靠百架无人机就能改变现状,那才是打错了算盘。技术能赢一时的战术优势,却赢不了长远的战略主动。真要解决问题,还得坐到谈判桌前,不然这些 “小聪明” 迟早会变成 “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