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403年秋,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的鬼头刀斩下八十岁刘母头颅时,

1403年秋,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的鬼头刀斩下八十岁刘母头颅时,她十五岁的孙儿刘超突然挣断绳索,夺过染血的铡刀。这个青州教谕家的少年如同困兽爆发,刀锋所向血浪翻涌,十三名官兵瞬间毙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深秋的霜白还没从草尖褪去,青州教谕刘固已经佝偻着身子在灶前熬药,陶罐里翻滚的苦味混着老母断断续续的咳嗽声,把破晓的天色染得更灰暗了些。 他捧着药碗的手微微发抖,母亲昨夜咳了半宿,八旬老人的身子像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可谁也没想到,先被掐灭的是这一家子的命。 锦衣卫踹门的巨响惊得药碗砸在地上,领头那人抖开圣旨的姿势活像阎王展开生死簿,嘴里念着"罪臣景清同党"的罪名,绣春刀却已经架在了刘母颈侧。 老太太咳得喘不上气,刀锋压出的血痕混着痰沫往下淌,刘固跪着磕头求他们别吓着老人,换来的只有一句冷笑:"诏狱里连老鼠都比你娘胆大。" 四年前那封举荐信成了催命符,建文元年刘固本想辞官侍母,御史大夫景清偏说"忠孝可两全",硬是把人留在了南京。 谁能料到靖难之役后,朱棣对建文旧臣的清算会狠到这种地步?景清刺杀未遂被剥皮填草,但凡跟他通过信的都被打成了"逆党"。 诏狱的烙铁在刘固胸口烫出焦糊味时,他恍惚想起母亲说过"宁做饿殍不做权奴",现在连饿殍都做不成了。 刑场上的风比诏狱还冷,刘母被按在铡刀前,白发散乱得像团枯草。 十五岁的刘超手腕被麻绳勒得发紫,眼睛却死死盯着祖母颤抖的后颈。鬼头刀落下的瞬间,少年喉咙里迸出的吼叫不似人声,麻绳崩断的碎屑混着血珠飞溅。 他夺刀时根本不像个文弱书生,倒像头被剜了崽的母狼,刀光闪过的地方,官兵的断指和头盔一起乱飞。 血战持续了不到半炷香,刘超背上插着三支箭,肠子从腰侧的伤口滑出来,手里的鬼头刀却越砍越疯。 监斩官躲在校尉背后尖叫"凌迟",可少年临死前还咬掉了刽子手半只耳朵。 那天聚宝门外的黄土吸饱了血,踩上去能渗出血脚印,围观百姓里有胆小的当场吐了,不是怕血腥,是怕这世道把人逼成恶鬼。 朱棣后来废了连坐法,史官说是因为"天象示警",可南京城的茶坊酒肆里,老货郎们总把刘超的故事当压箱底的秘闻来讲。 有人说那少年挣断的是浸过黑狗血的牛筋绳,有人说他倒下时血泊里浮出"冤"字。 更邪乎的传闻说,每逢阴雨天,刑场旧址能听见少年念《孝经》的声音,就是刘固当年教他背的那本。 历史书上的永乐盛世金光闪闪,可照不见犄角旮旯里的血痂。 刘固至死没想明白,自己不过是个想给老娘喂药的教书先生,怎么就成了"逆党"?就像我们至今也想不通,那些被时代碾碎的小人物,到底是该死还是该疯? 信息来源:(《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