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那夜根本无法入眠,因为李富春的话还在耳边:镇上一个90多岁的老秀才,这人名叫宋大顺,曾经亲眼看到石达开的覆灭…… 宋大顺出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家住安顺场附近的一个小村子。他年轻时投身太平天国运动,跟着石达开的部队南征北战,见过不少大场面。1863年,石达开带兵到大渡河,宋大顺是普通一兵,亲眼看着那场惨败。暴雨让河水暴涨,部队停留三天,清军趁机布下重兵,太平军渡河时被打得七零八落。战后,宋大顺侥幸活下来,回了老家,靠教书为生。村里人叫他“老秀才”,他平时不爱多说话,但提起当年的事,眼神里总有股沉甸甸的味道。到了1935年,他已经九十多岁,腿脚不灵便,拄着拐杖,家里就一张破桌子,几本旧书。红军来到安顺场时,他这辈子也没想到,自己那段老掉牙的经历还能派上大用场。 红军长征走到安顺场,算是撞上了硬骨头。大渡河水急得像脱缰的野马,河面宽得吓人,足有三百米。河上没正经桥,只有几根铁索晃来晃去,寒气逼人。毛泽东站在河边,盯着对岸,脑子里全是难题。红军身后是追兵,前头是敌人堵截,耽误一天,形势就更危险。靠渡船运人,速度慢得要命,估计一个月都运不完全军。这可咋办?敌人还在对岸加紧修工事,摆明了要困死红军。毛泽东连着好几天没睡好,烟抽了一根又一根,地图翻得边角都卷了,还是没辙。正当这节骨眼儿上,李富春提到宋大顺,说这老头儿当年见过石达开兵败的经过,可能有点门道。毛泽东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决定亲自去问问。 宋大顺的经历不算复杂,但句句都戳中了要害。他讲,石达开当年带兵到大渡河,本来想赶紧过河,结果赶上大雨,部队又因为他老婆生孩子停了三天。这三天,清军没闲着,在对岸修好工事,布下重兵。等到太平军再想渡河,早就没了先机,被打得全军覆没。宋大顺说到这儿,语气很平,但意思很明白:想过河,就得快,不能等敌人准备好。毛泽东听完,脑子里豁然开朗。他回去后立马召集刘伯承、聂荣臻等人开会,敲定了强渡大渡河的计划。不能拖,拖一天就多一分危险。红军得趁敌人立足未稳,硬着头皮冲过去。 第二天一早,红军行动起来。十八个勇士被挑出来,背着木板,准备铺在铁索上,好让大部队过河。炮火一响,战斗就打响了。勇士们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爬上铁索桥,木板一块块往上铺。敌人也不是好惹的,发现红军要强渡,立马集中火力往桥上招呼,子弹打得木板直冒火星。红军这边也不含糊,炮火死死压住对岸的敌人,给勇士们争取时间。渡船上的船工也豁出去了,在枪声里划船,把一批批红军送到对岸。战斗打得激烈,勇士们有的胳膊被打穿了,有的差点掉进河里,但硬是咬牙坚持。木板铺好后,红军主力冲过去,敌人撑不住,渡口被拿下,整个过程才用了二十分钟。这仗打得太漂亮,国内外都震了一把。 渡口拿下来后,红军没停,立马往北推进,飞夺泸定桥,把追兵甩得远远的。这场胜利让红军士气大涨,也让敌人傻了眼。敌军援兵赶到时,渡口早就没人了,只剩一地破枪烂炮,气得他们干瞪眼。宋大顺的建议起了大作用,毛泽东后来多次提到这事,说老人的经验直接帮了红军大忙。十八勇士的英勇事迹也被传开了,他们有的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有的跟着红军走到最后,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宋大顺没要任何回报,红军走后,他还是那个教书的老头儿,天天在村里教娃娃们写字,直到去世也没离开安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