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普京稳住了俄罗斯,但现在,这种“稳”正在开始松动 2000年,普京接过叶利钦那把烂摊子的时候,俄罗斯的状态,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散。政坛被寡头绑架,国家预算靠国际贷款撑着,军队退役军官跑去给黑帮站台,连总统一句话都不一定有人听。 他靠两件事把局势稳了下来。一是敲打寡头,搞出个“你可以有钱,但别插手政事”的新游戏规则;二是搞经济,油气价格飙起来那几年,他死死抓住资源出口,让老百姓兜里有点钱。这不是繁荣,但够用来让人闭嘴。 普京给俄罗斯人喂了他们最渴望的三样东西:秩序、面子、强人神话。简单粗暴,但吃得下去。 25年下来,《外交政策》说得没错,普京构建的是一种“微妙的稳定”——它不是繁荣社会的果实,更像是权力极度集中下的安静。他从来不是那种靠选票赢来的“民主强人”,而是靠结果说话的“秩序导演”。 从格鲁吉亚、克里米亚,再到叙利亚,每次动手都讲究一个“快”字:快进、快打、快退。让国内的观众看到胜利,不感受到代价。2022年2月的“特别军事行动”,他大概以为又是一次老套路:速战速决,然后借胜利巩固地位,完成权力的体面交接。 但这次,棋盘变了。 谈判在2022年3月就几乎谈妥,但最后反手一拖,拖成了现在这场消耗战。打到2025年,乌克兰还没垮,俄罗斯也早就不是原来的俄罗斯。 中东那头,叙利亚阿萨德政权被撬动,俄罗斯多年苦心经营的海外基地,眼看也要丢。南高加索,亚美尼亚一仗输给阿塞拜疆,俄军毫无作为。伊朗被以美联手打击,俄罗斯也只能在边上沉默看戏。以往的“战略纵深”,正在一块块崩塌。 这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这是影响力的萎缩,是“大国人设”的塌方。 国内呢?不好说得太满,但糟糕是真的。 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连俄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都公开承认:经济处在“衰退边缘”。一个国家的掌财权的嘴里蹦出这句话,信号很明确:没钱了。 西方制裁、能源出口利润暴跌、军费无底洞开销,再叠加上人口老龄化和大批技术人才出逃,普京25年构建的“资源—稳定—军力”三角平衡,开始松动。 老百姓不是看不懂局势,只是长期被训练得擅长沉默。但沉默不代表没有感知。 去年6月,普里戈任带着瓦格纳上演“兵临莫斯科”,就像一根细针,扎破了这个国家“铁板一块”的幻觉。兵变虽然失败,但它撕开了一道缝:原来连打仗的那帮人也不是铁心跟着走到底的。 这事之后,精英阶层开始有了动静。没人敢跳出来反,但各种“私人场合”的试探,悄悄多了起来。 他们不是反战,是怕把自己也搭进去。战争,不只是烧国家的钱,也烧他们的银行账户和海外资产。 西方盯着俄罗斯内部崩塌这事看得眼热,但也别高估了剧本会顺着他们的方向走。纳瓦利内死了,普里戈任没了,能喊“变天”的声音被精准掐掉,普京的支持率依旧稳在七成以上,基本盘还没松。 但问题是,那些看似没事的事,才真正危险。民心不是一下子反的,而是慢慢松的。 普京最懂得怎么维持权力,但这次他面对的是系统性的结构松动,而不是某一个政治对手。他不能全靠铁腕,也不能再靠讲民族故事打鸡血。他需要一场胜利,一场能“对冲历史”的胜利。 于是,现在他押宝乌东四州,想趁冬天之前咬下一块“看得见的成果”,然后逼乌克兰坐上谈判桌。听上去很熟悉:回到老路,靠战争制造政治成果。 但这次,他赌上的,不只是乌东的那几个州,而是过去25年攒下来的全部信用和威望。如果赢了,他还能撑一段时间;可要是输了,外部不会客气,内部也不会再装睡。 俄罗斯的下一步,取决于这场战争能不能有个“体面的结果”,而不是“完美的胜利”。 普京让俄罗斯重新站了起来,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谁还能扶着它走下去?那可不是靠强人意志就能解决的事。现实从不讲面子,只讲代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