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7年,八路军344旅排外之风盛行,士兵眼里只有旅长徐海东,就连两大元帅都难

1937年,八路军344旅排外之风盛行,士兵眼里只有旅长徐海东,就连两大元帅都难以约束。毛主席听闻后,怒不可遏:“这344旅太不像话,没人管得了了是吧?那就派黄克诚去整顿这股歪风!”

时间回溯到1934年,徐海东率领红25军踏上长征之路。他们翻山越岭,在独树镇成功突围,抵达陕北后,迅速整合陕北红军,成立了红15军团,随后继续东征西征。在劳山战役中,徐海东精心布置阵地,亲自调整战术,尽显军事才能。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徐海东出任115师344旅旅长。这支部队融合了红25军和陕北红军的力量,战斗力颇为强劲,但内部也残留着一些派系痕迹。徐海东虽体弱多病,却常常带病坚持工作,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健康问题却逐渐成为他革命道路上的绊脚石。他出身底层窑工,凭借着实干精神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不少老战士正是冲着他这个人而效忠于他。

1937年,徐海东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负责审阅文件、安排干部调动以及检查纪律等工作。而黄克诚则十分注重政治工作,强调团结和党的领导。他早年深受毛泽东影响,曾在广州参加政治讲习班,北伐时在唐生智部任职。大革命失败后,他在白色恐怖中坚守革命信念,率部巩固湘鄂赣苏区。他的经历多集中在政治和军事的结合上,虽不像纯军事干部那样冲锋在前,但抓思想工作却十分精准,部队风气在他的治理下总能迅速稳定。黄克诚为人实诚,办事直来直去,抗战初期就建议恢复政委制度,以避免部队松散。他出身底层农民,革命生涯注重实际,在解决部队内部矛盾时,总能找准问题的根源。

1937年秋,洛川会议结束后,八路军东进抗日。115师发现344旅纪律问题严重,士兵只听从徐海东的命令,对上级指示执行不力。林彪和聂荣臻将情况上报中央,朱德和彭德怀也觉得此事棘手,强调绝不能让山头主义影响抗战大局。于是,毛主席决定派黄克诚担任政委,前往整顿部队。

黄克诚到任后,立即召集干部会议,着重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消除派系之风。他逐个与干部谈话,讲述红军的光荣历史,推动部队团结。他还深入连队参加操练,组织士兵学习游击战术,渐渐地,士兵们开始接受新的理念和训练方式。

几周后,部队风气有了明显改善。黄克诚与徐海东配合默契,军事和政治工作分工明确。原来,问题出在八路军一度取消了政委制度,为与国民党军队保持一致而改用政训处,这导致思想工作有所松动。黄克诚建议恢复政委制度,毛主席表示同意,这一举措直接稳定了部队。

344旅本是由红25军和陕北红军合编而成,根基深厚,但排外风气却影响了抗日大业。经过黄克诚的整顿,部队执行命令迅速,不再拖沓。这段经历充分说明,在革命队伍中,纪律和团结至关重要,一旦忽视就容易出乱子。黄克诚的整顿方法接地气,不仅靠说教,还结合实际战术学习,让战士们觉得切实有用。

1938年春,344旅南下晋东南,徐海东和黄克诚率领688、689团先行出发,687团殿后。25日晚,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以勘察地形为由,带着部分营连长出走投敌。部队在政工干部的带领下没有全部丢失。张绍东是鄂豫皖老战士,从红25军连长一路升至师长,参加过多次反围剿和长征。兰国清是湖南人,平江起义出身,在红三军团历任要职。他们叛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张绍东原本老实,但与兰国清共事后沾染了吃喝嫖赌的恶习,对领导有意见又不敢讲,还害怕受到处罚。徐海东闻讯后病情加重,甚至吐血。此事影响恶劣,朱德亲自指导整顿工作,黄克诚负责具体实施,审查批判了不少干部。

687团前身是红73师,源自黄麻起义部队,此次叛变让这支主力部队颜面尽失。叛变事件暴露了部队存在的思想隐患,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巩固了队伍。张绍东和兰国清从此消失,结局不明,但他们投敌的事实确凿无疑。这提醒人们,在革命队伍中,生活腐化和不满情绪的积累,会酿成大祸。整顿后,部队吸取了教训,加强了政治工作,避免了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年夏,町店战斗打响。344旅在阳城町店设伏,日军108师团南犯,在停车休息时遭到攻击。部队采用老打法猛扑上去,与日军拼刺刀。日军初时混乱,但很快稳住阵脚并展开反击。到傍晚时分,日军援兵赶到,残敌逃脱。此役我军伤亡509人,毙伤日军500多人,毁车20余辆。部队撤到端氏镇休整,朱德前来检查工作,指出徐海东战术不足,不适应游击战,应先用炮和机枪轰击再冲锋。

此时徐海东身体已不堪重负,他请求去延安治病,得到了批准。町店战斗是115师继平型关大捷后歼敌第二多的战役,但未能全歼敌人,且自身伤亡较大,受到了批评。344旅干部多来自鄂豫皖,作战勇敢但打法陈旧。黄克诚回忆说,如果采用新的战术,伤亡会小很多,战果也会更大。

朱德两次亲临344旅进行整顿,此时徐海东即将离开部队。此事加重了他的病情,他对这支自己一手创建的部队感情深厚。杨得志从343旅调来代理旅长,继续带领部队作战。町店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了问题,抗战需要灵活多变的战术,不能仅靠勇猛。部队从这次战斗中吸取了教训,后期作战变得更加聪明。

徐海东离开344旅后,于1939年再次请战,前往华中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12月,他指挥了周家岗战斗。日伪军分三路进行扫荡,我军设下埋伏,7团从西南发起进攻,俘虏日军分队长1名、伪军4名,毙伤160余人。这是徐海东最后一次参加战斗。

1940年初,由于劳累过度,徐海东旧病复发,被送到淮安、诸城、大连等地休养,此后九年再也没有指挥过战斗。徐海东早年做窑工时落下了病根,长征中又多次受伤,抗战期间一直带病坚持工作。1954年,他担任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第二,仅次于粟裕,并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组织没有忘记他的功绩,从北伐到长征,他都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0年,徐海东拖着病体编写红25军战史和回忆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他一生实干,从底层窑工起步,革命不求回报,健康毁在了战场上,却始终对党和人民忠诚不二。1970年,徐海东逝世,留下了一段传奇。他的故事告诉后人,革命英雄往往付出最多,用健康换来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