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朝鲜居然靠一门600毫米火箭炮,让全世界都闭上了嘴。这也提醒了中国:红旗-2别扔,关键时候,它能救命! 5月9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视察600毫米级超大口径火箭炮KN-25生产和测试现场。 这款火箭炮单枚弹药重达三吨,六联装发射车一次齐射就能形成饱和打击,针对首尔这样的密集区域,其短程突防能力让传统防空系统难以招架。 更关键的是,它的制造成本仅为同类导弹的三分之一,这种“低成本高密度”的作战思路,恰恰戳中了现代防御体系的软肋。 而这种思路反倒提醒了中国,如今台海局势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军事准备中,需要兼顾威慑力与经济性。 东风系列导弹作为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其实力自不用多说,但高昂的生产成本,使其难以在大规模冲突中无限制使用。 尤其是在可能出现的“饱和攻击”场景中,单纯依赖高端导弹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因库存消耗过快影响后续作战。 此时朝鲜的经验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盘活现有装备资源,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低成本高效能。 中国库存中上万枚的红旗-2防空导弹,这款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装备,原本是针对高空目标设计的防空武器。 随着技术迭代逐渐退出一线,但它的弹体结构、推进系统仍具备改造价值。 将其改装为地对地打击武器,通过升级制导系统提升命中精度,再配合机动发射车实现快速部署,就能将这些老旧装备转化为台海方向的“平价火力池”。 从成本角度看,改装后的红旗-2成本仅为东风-15的十几分之一,这意味着用同等预算,我们可以部署十倍以上的打击单元。 在台海周边的沿海地区,若形成规模化的改装红旗-2部署,既能有效消耗对方的防空拦截资源,也为东风导弹等高端武器的精准打击创造条件。 这种“高低搭配”的战术组合,既保证了威慑的可信度,又避免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符合现代战争中“效费比优先”的实战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路并非简单的“以量取胜”,而是建立在对战场环境的精准判断之上。 台海地区距离大陆沿海较近,改装后的红旗-2射程完全覆盖作战需求,其机动发射能力又能降低被敌方先手打击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大规模部署的改装弹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信号,它向外界表明。 中国不仅拥有尖端武器的绝对优势,更具备将战争成本,控制在自身可承受范围内的能力,这种可持续的作战潜力,比单纯展示高端装备更具威慑力。 当然,这种改装并非没有技术门槛,制导系统的小型化、弹道修正技术的适配,都需要针对性攻关,但相比研发新型装备,其投入更小、周期更短,能在短期内形成有效战斗力。 从实战角度看,当敌方不得不面对数以千计的来袭目标时,其防御体系的决策压力和资源消耗会呈几何级增长,这种“成本不对称”带来的战略优势,恰恰是现代战争中以弱制强、以廉胜贵的关键。 朝鲜用600毫米火箭炮,证明了“实用主义”军事路线的价值,而中国对红旗-2的改装计划,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级与拓展。 这不仅是对装备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是一种清醒的战略认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我们既需要尖端武器的“拳头”,也需要平价装备的“狼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