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48岁已婚男子,见26岁发廊小妹漂亮,花言巧语追到手,两人发生关系并同居,而后两人分手,岂料12年后,女子突然带来12岁儿子,称孩子是男子的,要48万抚养费!男子却一口否认,说做了保护措施,孩子不是他的,而法院这样判了! 十二年的亲子鉴定:一张迟来的抚养费账单 天津的秋雨敲打着玻璃窗,老杨攥着那张皱巴巴的亲子鉴定报告,指缝间渗出来的汗把"生物学父亲概率大于99.99%"那行字洇得发蓝。他今年60岁,鬓角的白头发刚染黑没多久,此刻却像被霜打了似的,一根根竖起来。 一、发廊里的"甜言蜜语" 2011年的夏天,48岁的老杨常去街角那家发廊。不是为了理发,是为了看晓丽——26岁的安徽姑娘,梳着马尾辫,给客人洗头时手腕转得像朵花。 "小晓,今天生意咋样?"老杨往转椅上一坐,从兜里摸出袋话梅,"我家那口子买的,太酸,你尝尝。" 晓丽抿着嘴笑,指甲缝里还沾着洗发水的泡沫:"杨哥,你天天来,嫂子不说你啊?" "她?忙着跳广场舞呢。"老杨跷起二郎腿,皮鞋在地板上蹭出轻响,"我跟你说,等我那拆迁款下来,给你盘个大点的店,咱不伺候这些抠门客。" 这话晓丽爱听。她从老家来天津打工,最盼着能扎根。老杨会说,会疼人,下雨时会提前带把伞,知道她爱吃辣,总绕远路买那家四川凉拌菜。同居那天,晓丽收拾行李时,老杨倚在门框上笑:"放心,我都安排好了,肯定不会让你受委屈。" 二、分手时的"保护措施" 一年后,晓丽发现老杨的拆迁款是吹牛,他连给儿子交学费都要跟朋友借。更让她心寒的是,有天夜里,他手机响了,是他妻子打来的,他对着听筒温声细语:"你先睡,我在单位加班呢。" "杨哥,你到底打算咋办?"晓丽把他的衬衫扔到地上,纽扣崩飞了一颗,"你不是说跟她早没感情了吗?" 老杨蹲在地上捡衬衫,声音闷在喉咙里:"小晓,再等等,我......" "等不起了。"晓丽拖着行李箱走到门口,"我怀过你的孩子,你让我打掉,说现在不是时候。我信了,可你连句实话都没有。" 老杨猛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那时候不是做了措施吗?你别讹我!" 这话像冰锥扎进晓丽心里。她摔上门,在楼道里哭到浑身发抖。后来她回了安徽,发现自己又怀上了,这次她没说,一个人把孩子生了下来,是个男孩,眉眼像极了老杨。 三、十二年的"突然到访" 2023年春天,晓丽带着12岁的儿子小宇找到老杨家。小区里的槐树刚发芽,小宇背着书包,手里攥着张奖状,是"数学竞赛一等奖"。 开门的是老杨的妻子,手里还拎着菜篮子,看见晓丽,脸"唰"地白了:"你......你来干啥?" "找老杨。"晓丽的声音很平静,"让他看看他儿子。" 老杨从里屋出来,眼镜滑到鼻尖上,看见小宇的瞬间,手里的搪瓷缸"哐当"掉在地上。水洒在地板上,映出他错愕的脸。 "杨哥,小宇12岁了,该上初中了。"晓丽掏出张纸条,"这是这些年的抚养费,48万,不多吧?" "不可能!"老杨的声音劈了叉,"我当年明明做了措施,这孩子跟我没关系!" "是不是你的,做个鉴定就知道。"晓丽拉过小宇,"儿子,叫杨叔。" 小宇怯生生地喊了句,手指绞着书包带。老杨看着他,想起自己儿子小时候,也是这样怕生。 四、法庭上的"概率报告" 法院安排的亲子鉴定,老杨去了三次才抽成血。第一次临出门,他说头晕;第二次走到医院门口,接了个"紧急电话";第三次,是被妻子押着去的,她红着眼圈说:"老杨,是你的就得认。" 报告出来那天,法官把老杨和晓丽叫到调解室。老杨盯着报告上的"99.99%",突然捂住脸,肩膀一抽一抽的。 "杨哥,我不是要讹你。"晓丽的声音有点抖,"小宇要上重点中学,学费贵,我开的小超市这两年也不好做......" "我给。"老杨抬起头,眼睛红得像兔子,"48万,分三年给清。"他看着小宇,"孩子......学习挺好?" 小宇点点头,从书包里掏出那张奖状,小声说:"老师说我能考市一中。" 老杨接过奖状,指腹在"一等奖"三个字上反复摩挲,突然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法院最终判决,老杨需支付12年的抚养费共计28万(按当地生活水平核算),此后每月支付2000元至小宇成年。调解室外,晓丽要带小宇走,老杨突然喊住他:"小宇,周末......来家里吃顿饭?我让你阿姨做你爱吃的辣菜。" 小宇看了看妈妈,晓丽点了点头。 秋阳穿过法院的玻璃窗,落在老杨的手背上。他的手很粗糙,有常年干活磨的茧子,此刻却轻轻拍了拍小宇的肩膀。有些债,欠了十二年,终究要还;有些人,错过了十二年,还好不算太晚。 这场跨越十二年的纠葛,没有赢家,却让所有人明白:成年人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在岁月里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甜果还是苦果,全看当初播下的是什么种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