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厉害,一下子造两艘航母! 据凤凰网信源披露,目前江南造船厂与大连造船厂同步开展的两艘航母项目,舷号19与20已进入关键施工阶段,其中至少一艘将采用核动力推进系统,单舰排水量突破10万吨级,预计2026年实现下水,2028年前后完成海试并入列服役。 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航母发展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更预示着远洋战略投送能力的质的飞跃。 回顾中国航母发展历程,从2012年辽宁舰(舷号16)入列开启航母时代,到2019年山东舰(舷号17)实现完全自主建造,再到2022年福建舰(舷号18)采用电磁弹射技术,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如今同时推进两艘超级航母建造,不仅是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更是战略规划的深谋远虑。 核动力系统的应用将彻底改写传统航母的续航瓶颈,使舰队能够在远离本土的海域长期部署,而超过10万吨的排水量则为搭载更多舰载机、优化甲板布局提供了物理基础。 从战略全局审视,双航母工程的推进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落子。随着中国海外利益不断拓展,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需求日益迫切。 两艘超级航母的加入,将使中国海军具备同时应对多个战略方向挑战的能力,既能在西太平洋海域形成有效威慑,也能为“一带一路”海上航线提供可靠保障。 正如国防部发言人多次强调的,中国发展航母力量始终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而非寻求军事扩张。 值得关注的是,双航母建造工程展现了中国船舶工业的体系化突破。从特种钢材冶炼到大型总段模块化建造,从核动力系统集成到舰载机适配研发,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验证。 以核反应堆为例,通过借鉴民用核电技术积累,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舰艇空间限制下的小型化难题,使反应堆功率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种技术转化能力,不仅支撑了军事装备发展,更为未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展望未来,两艘新航母的服役将显著提升中国海军的全球存在能力。凭借核动力系统的无限航程和电磁弹射的高效出动率,航母战斗群可在南海、印度洋等关键区域常态化部署,与驱逐舰、核潜艇等形成立体化防御网络。 同时,这种战略投送能力也将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海上反恐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更强大的平台支持,进一步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航母事业的快速发展既是国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力量。 随着两艘超级航母的渐次成型,人民海军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挺进深蓝,在捍卫国家利益与促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