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印媒:印中需要站在未来的同一边。 印度主流媒体《新印度快报》近日刊发重磅评论,

印媒:印中需要站在未来的同一边。 印度主流媒体《新印度快报》近日刊发重磅评论,提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应当在新兴世界秩序中形成战略协同。这个观点在西方媒体唱衰亚洲合作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醒目,但两国关系真能如文章所言走向深度合作吗?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印合作潜力确实存在。两国同为金砖国家机制核心成员,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上立场相近。印度外长苏杰生今年5月曾表示,多极化世界需要中印共同发声。 中国外交部也多次强调,中印关系具有全球战略意义。这种官方表态与民间舆论存在明显温差,印度民众对华好感度长期低于30%,中国网友对印印象也受边境问题影响。 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突破140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占其总进口量的45%,这些产品支撑着印度制造业发展。 但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870亿美元,这种结构性失衡成为制约因素。莫迪政府推行的"印度制造"政策,客观上需要与中国供应链形成互补而非对抗。 科技领域合作可能成为突破口。中国在5G、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印度在软件开发、空间技术方面的特长形成互补。 班加罗尔与深圳已建立科技创新联盟,这种城市间合作模式值得推广。但美国对印度施加的技术封锁压力不容忽视,印度电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排除华为5G设备的决定,反映出外部干预的深度。 边境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症结,虽然两国已建立边防会晤机制,在加勒万河谷冲突后举行了18轮军长级会谈,但实际控制线附近的基建竞赛仍在持续。 印度在边境地区新建的8条隧道将于2026年全部通车,中国西藏军区也在强化快速反应能力。这种军事对峙消耗着本可用于民生发展的资源,印度国防预算已连续三年超过GDP的2.5%。 文化软实力交流呈现积极迹象,宝莱坞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收获13亿票房,TikTok上"中印美食对比"话题播放量超20亿次。这些民间互动正在消解部分偏见。印度学者提出重启佛教外交的建议获得积极响应,那烂陀大学与中国高校的联合考古项目进展顺利。 分析双方政策走向可以发现,中国始终将印度视为优先合作伙伴。在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中方明确表示支持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印度外交正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平衡,其"不结盟政策2.0版"强调战略自主性。这种定位为双边关系留下灵活空间。 美国因素构成最大外部变量,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印军售,批准向印度出口F-35战机。但印度拒绝在俄乌冲突中追随西方制裁,显示出独立外交姿态。 中印俄三边机制虽然低调,但在能源安全领域已有实质性合作。印度85%的石油依赖进口,俄罗斯现在供应其35%的原油,这些能源大多通过人民币结算。 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可能创造共赢,中国参与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谈判取得进展,若成功将成为"一带一路"与印度"香料之路"倡议的对接范例。但印度对中国投资始终心存戒备,去年以"数据安全"为由下架54款中国APP的决定,反映出深层互信不足。 从历史维度看,中印交往存在周期性规律。1950年代的"印地-秦尼巴伊巴伊"(印中亲如兄弟)热潮,到1962年边境冲突后的冰冻期,再到2006年双边贸易突破200亿美元的复苏期。当前两国关系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战略耐心和政治智慧将决定未来走向。 疫情后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亚洲国家面临共同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亚洲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60%,其中中印合计占比超过一半。这种经济权重意味着更大的国际责任,两国在数字货币规则、人工智能伦理等新兴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未来12个月将是关键观察期。印度将主办2026年G20峰会,中国则是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这两个多边平台为两国协调立场提供机会窗口。但明年印度大选可能带来的政策调整,以及美国大选后的对华政策变化,都会对中印关系产生连锁反应。 《新印度快报》文章的真正价值,在于打破了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印必有一战"叙事。两个拥有28亿人口的国家如何相处,不仅关乎亚洲命运,也将重塑世界格局。在单边主义抬头的今天,亚洲智慧或许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务实看待双边关系,既要承认分歧的客观存在,也要看到合作的历史必然。就像印度外交家所说:"喜马拉雅山可以成为连接两国的桥梁,而非隔离的屏障。"这种建设性思维,正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稀缺的资源。 信息来源: 印媒:印中需要站在未来的同一边 2025-07-24 06:36·环球网

评论列表

万丈光芒
万丈光芒 3
2025-07-24 20:28
印度是坚定死硬的几个反华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