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何反华?韩国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根源所在,他表示:以前我们认为美国能够制住中国。但如今有关中国的消息更多的却是——中国正在崛起,在中美较量之中,中国并未处于下风。 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友,韩国在军事上受美韩同盟框架的限制,当美国出台的各项对华限制措施,从半导体出口管制到供应链重组,都直接冲击着韩国经济的命脉。 要知道,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 年双边贸易额超过 3600 亿美元,韩国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近四分之一,像半导体、汽车、显示屏这些支柱产业,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经济上和中国深度绑定,政治军事上却又被迫跟着美国走,这两种情况放在一起,构成了韩国难以调和的内在冲突。 当韩国不得不配合美国对华制裁时,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让它需要找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中国自然就成了这种矛盾心理的投射对象。 这些年,韩国在萨德部署、历史认知、领土争议等问题上表现出强硬姿态,本质上是对自身战略被动性的一种代偿,通过对中国展示强硬,来平衡因对美妥协而面临的国内舆论压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韩国对自身发展定位的焦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韩国在东亚地区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 过去几十年,韩国凭借制造业优势和技术积累,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但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正在改变这一格局。 从新能源汽车到半导体材料,中韩之间的产业竞争从互补转向局部对抗,这种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引发了韩国社会的集体焦虑,进而转化为对中国的警惕和排斥。 需要注意的是,韩国对中国态度,存在明显的利益分化,依赖对华贸易的企业和主张对美效忠的政治精英形成了鲜明对立,普通民众则在民族主义情绪和现实经济利益之间摇摆。 这种内部的分裂,导致韩国的对华政策缺乏连贯性,有时候因为经济需求会表现出缓和姿态,有时候又因为外部压力转向强硬,最终呈现出忽冷忽热、前后矛盾的特点。 从现实情况来看,韩国这种矛盾的姿态很难持续下去。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当下,任何试图在大国之间选边站的行为,都会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一直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致力于推动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这给韩国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就是摆脱同盟体系的思维定式,在中美之间寻求符合自身利益的平衡。 但只要韩国不能突破对美安全依赖的束缚,这种对中国的矛盾态度就会一直存在,而这种态度最终损害的,只会是韩国自身的长远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