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石破茂突然决定辞职,美日联盟已到关键拐点,中日会迎来新春吗?

7月21日,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结果已经揭晓,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联盟未能保持多数席位。这场选举结果意味着首相石破茂的政治地位突然受到了挑战。

自民党内部气氛紧张,大佬麻生太郎的影子在幕后悄然浮现,甚至有传言称日本政坛正在酝酿“逼宫”的局面。

尽管石破茂在7月21日公开表态拒绝下台,执意继续担任首相,然而到了7月23日上午,他却突然宣布辞去首相职务!

这场政治震荡是否会撕裂自民党?如果石破茂无法抵挡压力,谁将接手权力?这些问题成为了焦点。

更为关键的是,这场内讧是否会影响日美关系的走向?它是否会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创造机会?

石破茂虽然在选后记者会上表态坚定,但他在党内的基础已经动摇。与此前众议院选举的失败不同,这次参议院选举失败发生在他执政十个月后,他难以摆脱执政责任。

自民党内部由麻生太郎等重量级人物主导的传统势力集团,正利用这一机会试图动摇甚至结束石破政权。

这些势力在安倍晋三时代长期主导政坛,虽然遭遇过丑闻和挫折,但依然保持一定的根基。他们推动的人物如高市早苗、小林鹰之,作为党内右翼的代表,一直潜在挑战石破茂的权威。

因此,石破茂能否抵挡住这波“逼宫”潮,充满了不确定性。

除了这些“逼宫”势力外,石破阵营内部和周边还存在其他变数。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凭借控制大米价格赢得了民众的好感,个人形象颇受关注。而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则被视为性格稳重、协调能力强的过渡人选。

前首相岸田文雄“复出接盘”的可能性,在自民党当前执政基础日益薄弱的情况下,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如果在野党利用这一机会联合发难,甚至可能导致政权易手。

7月23日,据央视记者报道,日本首相石破茂最终未能抵挡住压力,决定在8月底前正式辞去首相职务。

日本的外交方向与国内政治密不可分,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无疑是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民众对美国的看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将美国视为“威胁”的日本民众比例甚至超过了朝鲜,这与过去视美国为“最重要盟友”的普遍认知有了明显的不同。

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日美关系正走向一个异常敏感的历史节点。

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特朗普政府对日政策的矛盾性。美国一方面希望利用日本在亚洲的影响力对抗中国,在经贸问题上却对日本施加了严厉压力,不惜使用关税作为工具,试图消减贸易逆差。同时,美国还要求日本大幅增加防卫开支并购买更多美国制造的武器。

日本原本计划在五年内将防卫费用提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这已经对日本财政形成了巨大压力。与此相比,美国依照北约标准要求其达到3.5%,远远超过了日本的经济负担能力。

为了争取在关税问题上获得美国的让步,日本甚至主动提议利用其领先的造船技术协助美国恢复其衰落的造船业,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加强安全联盟,增加美国对日本在军事领域的依赖,从而换取经济和贸易上的实质利益。

然而,面对当前混乱的特朗普政府,日本政府的这种“投其所好”的策略能否奏效,能否在平衡美国的单边强硬政策带来的伤害方面取得成功,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未解之谜。

但毫无疑问的是,美日同盟的“舒适区”正在逐渐消失,双方都需要重新寻找利益平衡的新点。

那么,未来中日关系会朝着何方发展呢?

日本近年来的对华政策实际上反映了其整体外交和国内政治思潮,特别是在安全领域受到美日同盟框架的深刻影响。

尽管中日在经贸和环保等具体领域的合作仍在继续,但在关键的关税协调等政策方面,日本显然缺乏与中国进行实质性对话的能力。

同时,日本还积极与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区国家合作,并试图引入北约力量参与亚太事务,其对中国军事遏制的意图显而易见。

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为代价,向美国表明了其立场。

石破茂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日本未来对华政策的稳定性。如果石破茂无法抑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日本政治可能向右倾斜的步伐可能会加快。

这可能导致日本对华政策更加强硬,对华敌意的举动可能会增加,双边关系很可能持续承受压力,出现反复波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