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1年,有人想要否定毛主席,胡乔木提议改称毛主席为毛泽东,黄克诚将军却觉得心

1981年,有人想要否定毛主席,胡乔木提议改称毛主席为毛泽东,黄克诚将军却觉得心里总觉得别扭,坚持让胡乔木改回来!   80年代初,国内社会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在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那阵子,冒出来一股否定毛主席和毛主席思想的思潮。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黄克诚将军挺身而出。   1980年11月26日,那时黄克诚将军眼睛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可他还是把秘书丛树品喊到跟前,说要到中纪委的座谈会上去讲话。   他靠着超强的记忆力,把讲话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口授出来,丛树品整理成提纲,讲话的时候,黄克诚将军全凭记忆,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一点儿都没打磕巴。   他在讲话里,尤其着重谈到对毛主席的评价,他斩钉截铁地说,毛主席的功绩远远超过他的过失,功绩是头一位的,这个讲话整理出来,足足有1.3万字。   黄克诚将军的这番话,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有人心里不服气,甚至还挺生气,面对这些质疑,黄克诚将军大大方方地回应,让人打心眼里佩服。   《人民日报》拿到黄克诚将军的讲话稿之后,因为当时党的领导层正在讨论对毛主席的评价问题,发表的时候,就把评价毛主席的那部分内容给删掉了。   但黄克诚将军没就此作罢,1981年3月,他让秘书找到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希望能在军报发表讲话稿里评价毛主席的那部分内容。   华楠把这事报告给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和副主任梁必业,得到同意后,又报告给黄克诚将军。   黄克诚将军做事特别严谨,他说要报告给邓小平同志,等批准了再发,邓小平看了之后,同意发表,还批示让胡乔木在文字上把把关。   胡乔木修改的时候,把文中对毛主席的称呼,从“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   黄克诚将军看到修改稿后,他说从感情上实在接受不了,还是觉得叫“毛主席”更顺口、更亲切。   最后,华楠采纳了他的意见,1981年4月1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黄克诚的讲话,第二天,新华社发通稿,全国各大报刊都跟着转载了。   后来,黄克诚将军身体越来越差,1985年,他从纪委的所有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在解放军总医院住了好久的院。   但病情稍微有点好转,他就听新闻联播,还做自己编的保健操,积极配合党史军史编纂工作者的采访,很多他的口述回忆,都被整理成了资料。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将军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黄克诚将军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当时那股否定毛主席的思潮,要是不及时纠正,很可能让人们对历史产生错误认识,造成思想混乱。   黄克诚将军站出来,凭借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有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捍卫了历史真相,挡住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他这一辈子,经历了“九上九下”,不管处在啥境地,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这份精神,一般人真比不了。   胡乔木把“毛主席”改成“毛泽东同志”,可能是从规范化表述,或者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慎重考虑出发。   但黄克诚将军坚持用“毛主席”,这可不单是个人感情问题,背后有着更深的意义。   “毛主席”这个称呼,是广大老百姓对毛泽东的亲切叫法,它代表着毛泽东作为党和军队领袖的历史地位,也饱含着人民群众对他的深厚感情。   黄克诚将军坚持这个称呼,就是在守护历史的真实,他心里清楚,历史评价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记忆。   咱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功绩,就忽略他的过错;也不能因为他犯过错误,就把他的功绩全给抹掉。   对待历史人物,得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既不能把他们神化,也不能丑化,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弄清楚历史的真相。   黄克诚将军对毛主席的忠诚,可不是盲目的服从,他是对毛主席思想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些核心内容的坚守,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   从庐山会议他蒙冤受屈,到晚年还力挺对毛主席的正确评价,他的忠诚从来没变过,这份忠诚,是建立在对真理的追求上,而不是个人私利,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该有的忠诚,是最高境界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