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十岁上大学的神童,如今却成了在家直接躺平的无业游民 张炘炀的出租屋在老小区里,六楼,没电梯,每天早上九十点醒,摸过手机刷会儿短视频,中午点个二十来块的外卖,下午要么接着睡,要么对着电脑发呆。 窗帘常年拉着一半,屋里不算乱,但也说不上整洁,书桌上堆着几本数学专业的旧书,封皮都磨白了。 今年他 28 岁,这状态已经持续快十年,博士毕业那天,学校老师给他推荐了两个大学的教职,还有家航天企业递来橄榄枝,他都没接,现在偶尔接个数据整理的活儿,干三四天能挣几千块,够花俩月,剩下的时间就这么耗着。 街坊邻里知道他是 “文化人”,但没人清楚他当年的名气,有回楼下大妈问他在哪儿上班,他说 “在家待着”,大妈哦了一声,说 “那挺好,不用挤地铁”,他听了没说话,转身回了屋。 这一切的起点,在二十多年前的盘锦,两岁多的时候,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已经能指着报纸上的字念出声。 爸妈一个是小学老师,一个在机关上班,家里没电视,晚上就凑在灯下看书,他趴在旁边学,慢慢就认了不少字,五岁那年,爸妈觉得幼儿园教的太简单,托关系把他送进了小学。 一年级课本刚翻开,他就说 “这些我都会”,老师不信,随便抽了篇课文,他果然顺顺当当读了下来,就这样,别人六年的小学,他两年就跑完了,七岁直接上了初中。 初中也没按部就班,初二上到一半,他把课本扔在一边,说 “没意思”,回家自己啃高中课本。 爸妈没拦着,反正他考试总能考前三,九岁那年夏天,他拿着高中毕业证,进了盘锦市高级中学的高三教室,坐最后一排,比同桌矮一个头。 十岁高考那天,考场外全是记者,摄像机怼到脸上,他爸在旁边笑着说 “孩子就是发挥正常”,成绩出来 510 分,够不上 985,他自己想再读一年,说 “再考肯定能更好”。 他爸摇头,说 “十岁上大学,这名声比啥都金贵”,最后去了天津那所二本院校,报到那天,校长亲自在门口接他,身后跟着一串拍照的。 大学三年,他确实没让人失望,专业课全是第一,提前修完学分,顺手考上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 导师挺看重他,给联系了德国的学校,说那边的数学研究所特别适合他,还不用交学费,等他满 14 岁就能走,可他爸说 “出去了就野了,万一不回来咋办”,硬是把手续压了下来。 16 岁考博那年,他跟家里提买房的事,那时候北京四环的房价刚过万,他算着自己攒的几万奖学金,加上爸妈的积蓄,付个首付没问题。 他爸拍着胸脯说 “放心”,转头在房山租了套两居室,骗他说是买的,直到 2019 年他博士毕业,去房产局查信息,才知道那套房的户主根本不是他。 那天他在楼道里站了俩小时,烟抽了半包,之前读博那八年,他过得不算轻松,同学都是二十多岁的,没人跟他聊动漫或者游戏,组会时他总插不上话,论文改了七遍才通过,答辩那天他穿着借来的西装,袖口都短了一截。 从那以后,他就没了心气,爸妈打电话劝他找工作,他就说 “你们欠我的”,有回亲戚介绍个姑娘相亲,他穿着拖鞋就去了,全程没说三句话。 现在他银行卡里的钱,永远保持在五千左右,花到两千就给家里打电话,爸妈隔俩月打过来一万,有时候奶奶还会偷偷塞给他两千块现金。 其实他不是没能力,去年有个老同学找他做数学建模,三天就拿出结果,对方给了一万块,他随手转到支付宝里,花了仨月才花完。 只是他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手机里存着德国那所大学的照片,是当年导师发给他的,偶尔翻出来看两眼,很快又划过去。 这事儿说起来也怪,他一路跳级,从没让人操心过学习,可每次到了岔路口,总被人拽着往另一条道走。 小时候想报个绘画班,他爸说 “浪费时间”;读硕士时想跟同学去爬山,他妈说 “万一摔着影响学习”,现在他自己做决定了,却只想待在屋里,好像要把过去没浪费的时间,全补回来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