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桑昊)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更是区域发展的先行官。荆州市委书记汪元程在全市“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会上强调,“荆州要崛起、交通要先行”。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交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和“两重”政策机遇叠加的关键期,以荆州为支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既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江汉平原挺起发展脊梁、实现能级跃升的核心支撑。
交通兴则城市兴,枢纽强则区域强。作为江汉平原的重要节点城市,荆州自古便是“长江经济带”与“南北动脉”的交汇之地,其交通枢纽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江汉平原能否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抢占先机。当前,省委明确推进江汉平原“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荆州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从荆荆高铁南下通道的打通,到“一隧十四桥”过江通道的布局;从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打造,到沙市机场改扩建的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谋划与实施,正在重塑荆州的交通区位优势,为江汉平原构建“内畅外联、南北贯通”的交通网络按下“加速键”。
高铁入网,激活区域联动新动能。在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中,高铁是串联城市群、畅通经济流的“主动脉”。荆州推动高铁入网,不仅是打通物理空间的阻隔,更是打破区域发展的壁垒。荆荆高铁南下通道的加快建设,将使荆州快速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实现与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高效联动,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江汉平原加速流动。这种“通道效应”将有效破解过去江汉平原部分地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让荆州从交通节点跃升为区域枢纽,为江汉平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经济提供“快进通道”。
水铁联运,释放长江经济带潜力。荆州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推进“水系强网”建设,既是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江汉平原发挥水资源优势的关键举措。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意味着荆州将从单一的港口城市,转型为集货物集散、仓储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物流节点。通过河湖水系连通与沿江开发的协同推进,不仅能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更能让江汉平原的农产品、工业品通过长江水道通江达海,实现“借港出海”的能级提升,让“黄金水道”真正产生“黄金效益”。
空陆协同,开辟发展新赛道。航空运输的短板,曾是制约江汉平原对外开放的瓶颈之一。荆州沙市机场改扩建与低空经济网络的布局,正在填补这一空白。航空补网不仅能提升对外交通的便捷度,更能催生临空经济、低空物流、通用航空等新业态,为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开辟“空中通道”。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低空飞行网络的应用将极大提升效率,让交通建设的红利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交通建设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系统的战役。“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正是确保交通建设落地见效的关键。从项目谋划到要素保障,从部门联动到向上对接,每一个环节的高效协同,都决定着交通体系构建的速度与质量。只有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让交通先行真正成为江汉平原崛起的“助推器”。
江汉平原的腾飞,需要交通骨骼的强健;荆州打造全省支点建设先行区,离不开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随着“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的加速落地,一幅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交通画卷正在江汉平原徐徐展开。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联通,更是发展动能的汇聚。当交通的“血脉”畅通无阻,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的“肌体”必将充满活力,为支点建设作出新的贡献。